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及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引发,病因包括尿酸生成过多(遗传或高嘌呤饮食)与排泄减少(肾异常或药物干扰),临床表现有夜间突发的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致关节畸形等的慢性期表现及肾脏病变,诊断可通过血尿酸测定、关节液检查或痛风石活检,治疗分急性期抗炎止痛、缓解期用降尿酸药并控血尿酸及生活方式调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有肾脏病史者需分别注意相应事项。
一、定义
痛风是因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致血尿酸水平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肾脏等部位引发的代谢性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慢性关节炎与关节畸形、肾脏病变等为特征。
二、病因
(一)尿酸生成过多
体内嘌呤代谢异常,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等遗传因素可致尿酸生成增多;长期高嘌呤饮食(像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会使尿酸生成量增加。
(二)尿酸排泄减少
肾脏功能出现异常,例如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增多等会造成尿酸排泄减少,此外某些药物(如噻嗪类利尿剂等)也会干扰尿酸排泄。
三、临床表现
(一)急性关节炎
多在夜间突然发作,受累关节剧痛,伴红肿热痛,常见第一跖趾关节,也可累及踝、膝、指、腕等关节,发作可持续数天至数周后自行缓解。
(二)慢性期表现
反复关节炎发作可致使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皮下会出现痛风石,痛风石破溃后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肾脏病变
可出现尿酸性肾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肾功能减退等,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还可能形成尿酸结石,引发肾绞痛、血尿等。
四、诊断方法
(一)血尿酸测定
男性血尿酸>420μmol/L,女性>360μmol/L可考虑高尿酸血症,但急性发作期血尿酸可能正常。
(二)关节液检查
急性关节炎发作时,抽取关节液行偏振光显微镜检查,若发现尿酸盐结晶可确诊。
(三)痛风石活检
痛风石内容物经化学分析或偏振光显微镜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
运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抗炎止痛,以缓解关节症状。
(二)缓解期
应用降尿酸药物,如抑制尿酸生成的别嘌醇、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的苯溴马隆等,需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以下(合并痛风石者需控制在300μmol/L以下)。
(三)生活方式调整
低嘌呤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摄入;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2000ml以上,促进尿酸排泄;戒烟限酒,尤其要避免酗酒。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肾功能多有减退,使用降尿酸药物时需谨慎评估肾功能,选择合适药物,密切监测血尿酸及肾功能变化。
(二)女性
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尿酸代谢可能受影响,需关注血尿酸变化,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预防痛风发作。
(三)有肾脏病史者
尿酸主要经肾脏排泄,肾脏病变患者需选择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密切监测肾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