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部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可发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原发性肿瘤,按病理类型分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发病机制涉遗传、基因、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缺损等且不同年龄有特点,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
一、定义
脑部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等,脑部胶质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
二、分类
1.按病理类型分类
星形细胞瘤:是较为常见的类型,根据恶性程度又可分为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如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等)和高级别星形细胞瘤(如间变性星形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等),高级别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高、预后相对较差。
少突胶质细胞瘤: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也有低级别和高级别之分,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生长相对缓慢,高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侵袭性较强。
室管膜瘤:起源于室管膜细胞,好发于脑室系统及脊髓中央管部位,同样存在低级别和高级别差异,高级别室管膜瘤复发率较高。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部分脑部胶质瘤与遗传突变相关,例如某些基因的突变(如IDH基因等)可增加胶质瘤发生风险,家族中有胶质瘤病史的人群相对普通人群患病风险可能有所升高。
2.基因突变:多种原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参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如p53基因、PTEN基因等的异常改变,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增殖、凋亡等过程,促使胶质瘤形成。
3.环境因素: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电离辐射等)可能增加脑部胶质瘤的发病几率,不过环境因素在胶质瘤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在不断研究中。
四、临床表现
1.常见症状
颅内压增高表现:肿瘤占位可引起头痛、呕吐,儿童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头颅增大等情况,这是由于儿童颅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可导致颅缝分离。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若肿瘤位于运动区,可出现肢体无力、运动障碍;若位于视觉中枢相关部位,可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部分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就诊。
2.不同年龄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脑部胶质瘤相对有其特点,可能更易出现颅高压表现,且某些类型的胶质瘤在儿童中的生物学行为与成人有所不同,治疗及预后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成人:成人脑部胶质瘤发病相对隐匿,症状出现相对缓慢,但高级别胶质瘤进展较快,需及时干预。
五、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脑部胶质瘤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强MRI等技术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能初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程度,例如高级别胶质瘤在MRI上多表现为边界不清、强化明显等特点。
2.病理活检:最终确诊脑部胶质瘤依靠病理活检,通过手术获取肿瘤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及免疫组化等检查,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及具体分级,这对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