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包括术前准备(患者评估、物品准备、患者准备)、手术操作过程(穿刺插管、动脉瘤栓塞)及术后注意事项(一般监测、穿刺部位护理、并发症预防及处理),整个过程需遵循医疗规范,充分考虑患者个体差异以保证手术安全有效
1.术前准备
患者评估: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A、DSA等)以明确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同时要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评估重点。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更多基础疾病,需要更细致地评估心功能等;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弹性等方面的问题。
物品准备:准备好介入手术所需的器械,如导管、导丝、栓塞材料等。
患者准备:患者需禁食、禁水一段时间,进行碘过敏试验等,签署知情同意书。
2.手术操作过程
穿刺插管:通常选择股动脉进行穿刺,通过穿刺针引入导丝,然后沿着导丝将导管送至主动脉弓,再通过导管选择性地将微导管超选至动脉瘤所在的脑血管内。这一过程需要在DSA的引导下进行,以确保准确到达目标血管。
动脉瘤栓塞:将栓塞材料(如弹簧圈等)通过微导管输送至动脉瘤内,通过填充动脉瘤来达到闭塞动脉瘤、防止破裂出血的目的。在栓塞过程中,需要不断通过DSA观察动脉瘤的填充情况,根据情况调整栓塞材料的量和位置。
术后注意事项
1.一般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因为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可能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影响,及时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的正常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心率相对较快等,需根据年龄特点进行准确判断。
神经系统监测: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等神经系统体征,以早期发现是否存在脑出血、脑缺血等并发症。
2.穿刺部位护理
股动脉穿刺部位需进行压迫止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血肿等情况。要注意压迫的力度和时间,避免因压迫不当导致出血或因压迫过久引起肢体缺血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更要加强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3.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血管痉挛:术后可能出现脑血管痉挛,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必要时可使用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医疗规范)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血管痉挛的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加警惕。
脑缺血:若出现脑缺血情况,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血流动力学等。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对脑缺血的耐受能力不同,处理方式也需有所差异。例如,儿童脑缺血后的恢复能力可能相对较强,但仍需及时干预。
总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操作过程,从术前准备到术后护理都需要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