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可按解剖部位分为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大部分比例,包括多种部位动脉瘤及相应症状与风险)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比例稍低,不同部位动脉瘤有相应症状及风险);按形态学分为囊性动脉瘤(最为常见,发病机制与风险等)、梭形动脉瘤(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好发于老年人及治疗特点)、夹层动脉瘤(病因与症状多样及治疗需考虑因素);按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旁壁动脉瘤(常见及相关风险)和端动脉瘤(较少见及治疗需考虑因素)
一、按解剖部位分类
1.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
约占颅内动脉瘤的大部分比例。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等。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可因瘤体增大压迫周围神经等结构引起相应症状;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能导致动眼神经麻痹等表现;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易感性等,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血压等可能增加其发病风险。
2.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
包括椎动脉动脉瘤、基底动脉动脉瘤、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等。该系统动脉瘤相对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比例稍低,但同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同部位的动脉瘤会因压迫周围脑干等重要结构而产生相应症状,在有基础病史如动脉粥样硬化等的人群中更易发生,年龄较大人群相对风险可能更高。
二、按形态学分类
1.囊性动脉瘤
最为常见,呈球形或囊状,瘤壁由内膜、中层和外膜组成,瘤颈与动脉壁相连。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动脉壁局部薄弱、血流动力学因素等有关。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均可出现,长期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囊性动脉瘤破裂的风险,一旦破裂可导致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危急情况。
2.梭形动脉瘤
瘤体呈梭形扩张,累及动脉的一段或整个动脉节段,动脉壁呈均匀性增厚。多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相关,好发于老年人,男性相对可能有一定的发病倾向,由于其形态特点,在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特殊性,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动脉整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3.夹层动脉瘤
动脉壁中层发生撕裂,血液进入中层形成夹层。病因可能与创伤、遗传性血管病变等有关,各年龄均可发病,但在有相关危险因素人群中更易出现,如患有马方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的人群,临床症状因夹层累及部位不同而多样,需要及时准确诊断以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三、按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类
1.旁壁动脉瘤
动脉瘤起源于载瘤动脉的侧壁,瘤颈与动脉壁相连,是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其血流动力学特点会影响动脉瘤的生长和破裂风险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存在,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加重局部血流对动脉瘤的冲击,增加破裂可能性。
2.端动脉瘤
动脉瘤起源于载瘤动脉的末端,相对旁壁动脉瘤较少见。其解剖位置特点决定了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考虑与周围血管结构的关系等,对于有基础病史如血管炎等的人群,发生端动脉瘤的风险可能增加,在治疗决策时要综合评估各方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