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子宫腺肉瘤起源于子宫间质含恶性间质与良性上皮成分发病机制与间质干细胞异常增殖相关好发于生育及绝经后女性临床表现有阴道不规则流血、盆腔包块诊断靠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相对高级别较好但有复发可能术后需定期随访生育期女性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要谨慎评估绝经后女性手术需考虑生理特点及术后健康问题随访内容包括妇科等检查。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低级别子宫腺肉瘤是起源于子宫间质的恶性肿瘤,含恶性间质成分与良性上皮成分,病理上间质细胞呈低度恶性表现,上皮成分多为良性腺体结构,其发病机制与子宫间质干细胞异常增殖等相关,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也可见于绝经后女性。
二、临床表现
1.阴道不规则流血:为常见症状,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增多或绝经后阴道流血,不同年龄女性均可能出现,生育年龄女性因月经周期改变易被察觉,绝经后女性则因非预期阴道流血更易引起重视。
2.盆腔包块:部分患者可于盆腔触及包块,多因肿瘤生长致子宫增大或形成盆腔占位,包块大小因肿瘤进展程度而异,查体时可发现下腹触及质硬包块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子宫形态、内部回声及盆腔包块情况,能发现子宫肌层内异常回声团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肿瘤位置与大致范围。
MRI检查: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子宫肌层、周围组织的关系,精准评估肿瘤浸润范围,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病理活检:是确诊低级别子宫腺肉瘤的金标准,通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镜下可见恶性间质成分与良性上皮成分的特征性组合,以此明确诊断并与其他子宫肿瘤相鉴别。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患者年龄、生育需求及肿瘤分期等确定手术范围。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若符合一定条件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需严格把握指征;无生育需求或晚期患者多需行全子宫切除术及双侧附件切除术等,尽可能切除病灶。
五、预后及随访
1.预后:低级别子宫腺肉瘤相对高级别子宫肉瘤预后较好,但仍存在复发可能,其预后与肿瘤分期、手术切除是否彻底等相关,早期患者经规范手术治疗后预后相对理想,晚期或复发患者预后则相对较差。
2.随访: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MRI等)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一般建议术后前几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之后可适当延长随访间隔,通过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以便尽早干预。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生育期女性: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时需谨慎评估,确保肿瘤无残留且符合生育相关肿瘤学原则,术后需密切监测妊娠相关情况及肿瘤复发情况,因妊娠可能影响肿瘤进展及母婴健康,需在多学科协作下进行管理。
2.绝经后女性:手术时需充分考虑绝经后生理特点,关注手术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更年期症状等,术后随访中需重视心血管疾病等绝经后常见健康问题的筛查与管理,因绝经后女性相关疾病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