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因各种原因局部薄弱在血流压力下形成的瘤样突起,病因有先天性因素、动脉硬化、感染、创伤,临床表现分无症状及有症状(大动脉瘤压迫或破裂出血),诊断方法包括头颅CT、CTA、MRA、DSA(DSA为金标准),治疗方式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开颅夹闭、血管内介入栓塞),特殊人群中儿童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妊娠期女性需权衡利弊、老年患者要全面评估器官功能选合适治疗方式。
一、定义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薄弱,在血流压力作用下形成的瘤样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二、病因
1.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脑血管壁中层平滑肌缺乏或弹力纤维发育不良,使得局部血管壁薄弱,易在血流冲击下膨出形成动脉瘤。
2.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致动脉壁弹性减弱,长期受血流压力作用,局部血管壁逐渐扩张成瘤。
3.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累及动脉壁,破坏血管壁结构,引发动脉瘤,如细菌性心内膜炎时细菌栓子可累及脑动脉形成感染性动脉瘤。
4.创伤:头部外伤直接损伤血管壁,导致血管壁受损处形成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
1.无症状动脉瘤:多数小的动脉瘤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在体检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动脉瘤:较大动脉瘤可压迫周围神经、血管出现相应表现,如压迫动眼神经可致眼睑下垂、复视等;动脉瘤破裂出血时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四、诊断方法
1.头颅CT: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间接征象,有助于初步怀疑颅内动脉瘤。
2.头颅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为初步筛查提供依据。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利用磁共振原理显示血管形态,可检测动脉瘤,但对较小动脉瘤的敏感性可能略低于DSA。
4.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能明确动脉瘤的详细情况,包括瘤颈宽度、瘤体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对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无症状小动脉瘤或不能耐受手术者,需严格控制血压,避免剧烈活动、咳嗽等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手术治疗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颈部,阻断血流,达到治疗目的。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经血管导管将栓塞材料送入动脉瘤内使其闭塞,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该方法创伤相对较小。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颅内动脉瘤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相关,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充分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优先考虑对儿童远期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妊娠期女性:发现颅内动脉瘤时需综合妊娠阶段、动脉瘤具体情况等权衡利弊,若需手术治疗,要充分评估妊娠与手术对母婴的风险,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3.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肺、肝、肾等基础疾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各器官功能状态,选择对患者整体状况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如介入治疗相对更适合部分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