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磨牙又称磨牙症,有习惯性磨牙等表现,其可能由心理、咬合、全身等因素引起,长期磨牙会对牙齿、口腔组织及全身健康产生危害,应对可通过心理调节、口腔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一、定义与表现
睡觉磨牙又称磨牙症,是指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白昼也有无意识磨牙习惯者,随时间一点一点加重,是一种长期的恶性循环疾病。表现为睡眠中牙齿的研磨或叩击,有时伴有声音。
二、可能的原因
1.心理因素
年龄与性别:儿童期和青春期心理发育阶段相对更容易出现心理因素相关磨牙,男孩女孩无明显差异。比如学习压力大、焦虑、紧张、愤怒等情绪未得到有效释放,可能通过睡眠中磨牙来表现。长期处于高压环境的青少年,发生磨牙症的概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增加磨牙症发生风险。例如一些经常加班、作息紊乱的人群,夜间睡眠时更易出现磨牙情况。
2.咬合因素
年龄与发育:儿童在换牙期,牙齿咬合关系不协调,上下牙齿接触时存在早接触点等,会引发机体的保护性反射,导致磨牙。随着年龄增长,牙齿磨损等情况也可能改变咬合关系,诱发磨牙。
病史影响:有牙齿缺失、牙齿过长等口腔病史的人,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被破坏,为了调整咬合,就可能出现磨牙现象。比如长期牙齿缺失未修复,相邻牙齿会移位,咬合关系改变,从而引起磨牙。
3.全身因素
年龄与特殊时期:儿童时期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可能存在肠道寄生虫感染等情况,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磨牙。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身体不适等,也可能出现磨牙症状。
生活方式与病史:患有内分泌紊乱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的人群,身体的神经调节等功能异常,容易引发磨牙。另外,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增加磨牙发生的可能性。
三、危害与应对
1.危害
对牙齿的影响:长期磨牙会导致牙齿磨损,使牙齿表面的牙釉质受损,出现牙齿敏感、咀嚼功能下降等问题。对于儿童来说,还可能影响牙齿的正常发育和排列。
对口腔组织的影响:过度的磨牙动作可能引起牙龈退缩、牙周组织损伤等,增加患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疾病的风险。
对全身健康的影响:长期磨牙可能导致咀嚼肌疲劳、疼痛,还可能引起头痛、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2.应对
心理调节: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磨牙的人群,要注意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听音乐、与他人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和不良情绪。比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瑜伽等,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心理压力。
口腔治疗:如果是咬合因素引起的磨牙,需要到口腔科进行检查,通过正畸治疗等方式调整咬合关系。对于有口腔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口腔原发病,如修复缺失牙齿、调整过长的牙齿等。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孕妇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处理身体出现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