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从破裂处突出椎管内刺激压迫神经根,引发腰部疼痛等症状,病因包括椎间盘退变、损伤、遗传、妊娠,临床表现有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受压表现,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及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卧床、牵引、理疗、药物)和手术,康复护理需调整生活方式、适度锻炼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退变,在外力等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的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
二、病因
1.椎间盘退变:这是最基本的病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的纤维环和髓核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易发生退变。2.损伤:积累性损伤是椎间盘退变的主要诱因,如长期弯腰劳作、久坐、腰部急性损伤未及时治疗等,可加速椎间盘退变并引发突出。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风险。4.妊娠:女性妊娠期间,体重增加及激素变化等因素可改变腰椎的应力分布,易诱发椎间盘突出。
三、临床表现
1.腰痛:多数患者最先出现腰痛,疼痛部位一般在lowerback(下腰部),可放射至臀部。2.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走行区域放射性疼痛,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3.马尾神经受压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等,多见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四、诊断方法
1.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症状出现的诱因、时间等,通过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神经根受压情况。2.影像学检查:
X线:可观察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狭窄等,但对椎间盘突出本身显示不佳。
CT: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突出情况及脊髓、神经根受压状态,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手段。
五、治疗方式
1.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急性发作期需严格卧床,一般持续2-3周,可缓解疼痛。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
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营养受损神经。2.手术治疗:适用于经严格保守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如出现肌肉无力、马尾神经受压等)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髓核摘除术、融合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
六、康复护理
1.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定时改变姿势,选择合适的床垫和座椅,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2.适度锻炼:在症状缓解期可进行腰背肌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增强腰背肌力量,稳定腰椎。3.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妊娠期间应避免过度劳累,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腰部锻炼,减少腰部受力。
老年人:需关注骨质情况,预防骨质疏松,适当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锻炼时动作应轻柔,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腰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