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颅咽管瘤是起源于胚胎期颅咽管残余上皮细胞的儿童常见良性先天性颅内肿瘤,发病机制不明,临床表现有内分泌功能紊乱、颅内压增高表现、神经精神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手术和放疗,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且需长期随访,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发病机制
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颅咽管的上皮细胞剩余,在颅内逐渐增殖形成肿瘤。
二、临床表现
1.内分泌功能紊乱
生长激素缺乏:患儿可出现生长迟缓、身材矮小,这是因为颅咽管瘤常影响垂体前叶生长激素的分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长激素缺乏会显著影响身高增长。
甲状腺功能减退:表现为面色苍黄、皮肤粗糙、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由于肿瘤可能压迫垂体,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
性激素缺乏:女孩可出现乳房不发育、月经不来潮;男孩表现为阴茎小、睾丸不发育等,与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有关。
2.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多为持续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这是由于肿瘤增大占据颅内空间,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脑膜和神经引起。
视力视野障碍:肿瘤压迫视神经或视交叉时,患儿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等,儿童时期视觉系统正在发育,视力视野障碍对其生活和学习影响较大。
3.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认知障碍等,与肿瘤对脑组织的压迫和影响有关。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及钙化情况,多数小儿颅咽管瘤有钙化表现,这是其特征性表现之一,有助于初步诊断。
头颅MRI:对肿瘤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对下丘脑、视神经等重要结构的影响,是诊断小儿颅咽管瘤的重要手段。
2.实验室检查:检测患儿的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内分泌指标,了解内分泌功能紊乱情况,辅助诊断。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小儿颅咽管瘤的主要方法,目的是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减轻肿瘤对脑组织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但由于肿瘤位置特殊,与下丘脑、视神经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损伤周围重要结构导致术后并发症。
2.放射治疗:对于部分未能完全切除的肿瘤或复发的肿瘤,可考虑放射治疗,但儿童时期进行放射治疗可能会对生长发育、内分泌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五、预后及随访
1.预后:小儿颅咽管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位置、手术切除程度及是否复发等因素有关。肿瘤全切除的患儿预后相对较好,部分切除或复发的患儿预后较差,可能会遗留内分泌功能紊乱、视力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
2.随访:患儿术后需要长期随访,包括定期进行内分泌功能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肿瘤复发及内分泌功能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随访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等情况,给予相应的干预和支持。
小儿颅咽管瘤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儿童颅内肿瘤,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在诊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加强随访和康复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