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诊断包括影像学检查、内分泌功能检查及其他检查。影像学检查中MRI是首选,可清晰显示垂体及周围结构,CT为辅助;内分泌功能检查包括垂体前叶激素和靶腺激素测定,不同激素有不同表现及需考虑人群差异;其他检查有视觉功能检查,可发现垂体瘤对视神经的影响及不同年龄检查差异。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脑垂体瘤诊断的首选方法。它具有高分辨率,能够清晰地显示垂体及其周围组织结构。通过MRI可以明确垂体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如视神经、颈内动脉等)的关系。例如,垂体微腺瘤(直径≤10mm的垂体瘤)在MRI增强扫描时多表现为垂体上缘局限性隆起,垂体柄偏移等特征。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MRI检查均可安全进行,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无辐射损伤风险相对较小,但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植入物的患者需提前告知医生,评估检查风险。
2.头颅CT检查:可用于脑垂体瘤的辅助诊断。平扫时能发现较大的垂体瘤,表现为鞍区等或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等结构的关系。但CT的软组织分辨率相对MRI较低,对微小垂体瘤的检出不如MRI敏感。对于儿童等对辐射较为敏感的人群,应谨慎选择CT检查,尽量优先考虑MRI检查以减少辐射暴露风险。
二、内分泌功能检查
1.激素水平测定
垂体前叶激素:包括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泌乳素(PRL)等。例如,泌乳素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通常显著升高,可高于正常上限数倍甚至数十倍;生长激素瘤患者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生长激素不被抑制至正常水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正常激素水平范围有所差异,如女性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泌乳素水平也有波动,妊娠期泌乳素会生理性升高。对于有基础疾病或正在服用可能影响激素水平药物的患者,检查前需告知医生,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干扰激素测定结果。
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激素(T3、T4、TSH)、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相关指标等)、性激素(雌激素、睾酮等)。通过靶腺激素水平测定可以间接反映垂体瘤对靶腺功能的影响。例如,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瘤患者可出现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TSH也升高;肾上腺皮质腺瘤样改变继发于垂体ACTH瘤时,会出现皮质醇水平升高,且失去正常的昼夜节律等。不同年龄阶段靶腺激素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甲状腺功能处于不断发育成熟过程中,性激素水平随青春期发育而变化,临床医生需结合患者具体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激素水平是否异常。
三、其他检查
1.视觉功能检查:对于垂体瘤压迫视神经的患者,需要进行视觉功能检查,包括视力、视野检查。视力检查可明确患者视力下降的程度,视野检查能发现是否存在视野缺损,如双颞侧偏盲是垂体瘤压迫视神经交叉常见的视野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视力、视野检查方法和正常标准有一定差异,儿童可能需要采用更适合其配合度的检查方式,如通过图形视觉诱发电位等辅助检查来评估视觉功能。对于已有视力、视野障碍的患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