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原则上有区别。风湿性关节炎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关,多累及大关节,有相应感染及炎症指标改变,抗感染及对症治疗预后较好;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病,累及小关节,自身抗体等有特征,需药物及非药物长期治疗。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结缔组织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后,其抗原与人体滑膜、心肌等组织的抗原相似,引发免疫交叉反应,导致关节等部位炎症。多见于青少年,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中寒冷、潮湿环境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既往有链球菌感染病史者更易罹患。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是遗传、环境、免疫等多因素参与,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发病年龄较广,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有家族遗传史者患病风险增加,长期精神压力大、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二、临床表现
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症状:多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但可反复发作。
全身症状:常有发热、咽痛、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一般无持续性高热。
类风湿关节炎:
关节症状:主要累及小关节,如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多呈对称性,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压痛、僵硬,晨起明显,活动后稍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
全身症状:可有低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病情活动期还可能出现类风湿结节等。
三、实验室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
链球菌感染指标: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反应蛋白(CRP)升高。
自身抗体:一般自身抗体阴性。
类风湿关节炎:
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阳性率较高,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特异性较强且对早期诊断意义大,还可能出现抗角蛋白抗体等。
炎症指标:ESR增快、CRP升高,反映疾病活动度。
四、影像学检查
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关节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反复发作后可能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等,晚期一般无关节畸形的特异性影像学改变。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面侵蚀、骨质破坏、关节畸形等,X线、CT、MRI等检查对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风湿性关节炎:
抗感染治疗: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控制链球菌感染。
对症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炎症表现,一般预后较好,经规范治疗后关节功能多可恢复,但若再次链球菌感染易复发。
类风湿关节炎: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等,早期规范治疗很重要,可延缓关节破坏,提高生活质量,但该病易慢性迁延,需长期治疗,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用药需谨慎评估。
非药物治疗:包括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有助于维持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