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常见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致敏物质变态反应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出现紫癜等表现,病因有感染、食物、药物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有好发人群及皮肤、消化道、关节、肾脏等症状,分为单纯型等分型,诊断依据典型表现结合相关检查,治疗原则包括消除致病因素、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特殊人群有儿童、育龄女性、老年患者的注意事项。
一、定义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致使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引发血液渗出,从而出现紫癜、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等表现。
二、病因
(一)感染因素
多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相关,发病前1~3周常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病毒(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寄生虫感染也可能诱发该病。
(二)食物因素
进食鱼虾蟹、蛋类、牛奶等异性蛋白类食物,可能引发机体变态反应导致发病。
(三)药物因素
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磺胺类药等,可能成为致敏原诱发疾病。
(四)其他因素
花粉吸入、虫咬、疫苗接种等也可能与该病的发生有关。
三、临床表现
(一)好发人群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二)典型表现
1.皮肤紫癜:为最常见症状,多见于下肢及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初起为紫红色斑丘疹,高出皮肤,压之不褪色,随后颜色加深呈棕褐色,可融合成片,数日内逐渐消退。
2.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等,严重时可并发肠套叠、肠梗阻等。
3.关节症状:可出现关节肿痛,多见于膝、踝、肘、腕等大关节,关节症状可随紫癜消退而缓解,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
4.肾脏症状:部分患者出现肾脏受累表现,如蛋白尿、血尿、水肿等,称为肾型紫癜,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
四、分型
(一)单纯型
仅有皮肤紫癜表现。
(二)腹型
除皮肤紫癜外,伴有腹痛、便血等消化道症状。
(三)关节型
除皮肤紫癜外,伴有关节肿痛等关节症状。
(四)肾型
除皮肤紫癜外,出现肾脏受累的表现,如蛋白尿、血尿等。
(五)混合型
同时具备两种及以上类型的表现。
五、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等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其他出血性疾病,必要时行肾脏活检等检查协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消除致病因素
积极寻找并去除过敏原,如控制感染、避免接触可疑食物及药物等。
(二)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对于关节肿痛者需减少活动。
(三)药物治疗
可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改善过敏症状;病情较重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减轻炎症反应;对于肾型紫癜等情况,可能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肾脏及消化道症状,饮食上需严格避免可疑过敏原,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家长需加强护理,关注患儿情绪变化。
(二)育龄女性
该病对生育的直接影响尚不明确,但疾病活动期需谨慎考虑妊娠,病情稳定后需在医生评估下谨慎规划妊娠,同时需关注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
(三)老年患者
多合并基础疾病,用药时需谨慎评估药物风险收益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注意观察有无新的出血或其他不良反应,饮食上需注重营养均衡且避免可能的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