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依WHO病理分级分Ⅰ-Ⅳ级不同分级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差异显,病因有遗传因素、辐射暴露、病毒感染等,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癫痫发作,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预后与肿瘤分级等因素相关,儿童患者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特点,老年患者需评估全身状况选择合适治疗方式并注重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与分类
脑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分级分为Ⅰ-Ⅳ级,Ⅰ级为良性,Ⅳ级为高度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不同分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差异显著。
二、病因与高危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基因缺陷如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相关基因变异可增加脑胶质瘤发病风险。2.辐射暴露:儿童期头部接受辐射治疗者,成年后患脑胶质瘤的概率升高。3.病毒感染:如人乳头瘤病毒(HPV)、Epstein-Barr病毒(EBV)等感染可能与特定类型脑胶质瘤发生相关,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三、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表现:常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与肿瘤占位效应致颅内压升高有关。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神经功能障碍,如运动区肿瘤导致肢体无力、感觉区肿瘤引起感觉异常、语言中枢肿瘤致语言障碍等。3.癫痫发作:约30%的脑胶质瘤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多为局灶性发作。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手段,T1加权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强化影,T2加权像多呈高信号,能清晰显示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组织关系。2.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或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析,是确诊脑胶质瘤的金标准,可明确肿瘤分级及分子病理特征(如IDH突变、1p/19q联合缺失等),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至关重要。
五、治疗方案
1.手术治疗:尽可能全切肿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对于高级别胶质瘤(如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手术结合术后放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2.放射治疗:术后辅助放疗适用于高危患者(如肿瘤残留、高级别肿瘤等),利用电离辐射杀伤肿瘤细胞。3.化学治疗:替莫唑胺是脑胶质瘤常用化疗药物,可与放疗联合用于新诊断的胶质母细胞瘤,也可用于复发肿瘤的治疗。
六、预后与康复
1.预后因素:肿瘤分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Ⅰ级胶质瘤经手术全切有望治愈,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期较短;此外,手术切除程度、患者年龄(儿童预后相对复杂)及分子病理特征等也与预后相关。2.康复管理:术后需关注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如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障碍;同时重视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鼓励患者保持积极生活态度。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胶质瘤的治疗需综合考虑儿童生长发育特点,手术时需更精细操作以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损伤,化疗药物选择需权衡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放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过度照射影响儿童未来智力及身体发育。2.老年患者:老年脑胶质瘤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优先选择对机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式,如可切除的低级别胶质瘤可考虑手术,对于身体状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高级别胶质瘤患者,可采用姑息性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的方案,注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