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是常见结缔组织炎症,病因包括链球菌感染、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关节对称性多关节炎、游走性及全身发热等;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链球菌感染指标、自身抗体)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外科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链球菌感染:通常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当人体感染该病菌后,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关节组织当作靶标进行攻击。
2.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具有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亲属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对链球菌感染的反应。
3.环境因素:寒冷、潮湿的环境可能是诱发风湿性关节炎的因素之一,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会影响关节的血液循环,降低关节组织的抵抗力,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1.关节症状
对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左右两侧关节常同时受累。例如,患者的双手腕关节可能同时出现肿胀、疼痛,影响手部的正常活动,如抓握东西困难。
游走性:关节疼痛的部位不固定,可在不同关节之间游走,今天膝关节疼痛明显,明天可能转移到肩关节疼痛。
2.全身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表现,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在37.5℃~39℃左右,且发热可持续一段时间。
三、诊断
1.临床表现: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关节症状和全身表现进行初步判断,如患者有多关节的红肿热痛且呈游走性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链球菌感染指标: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
自身抗体检查:类风湿因子可呈阴性或低滴度阳性,与类风湿关节炎相鉴别。
3.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等表现,后期可能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畸形等。
四、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急性期关节制动,缓解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以保持关节的灵活性。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潮湿环境的刺激。
2.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等炎症反应,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等,用于清除链球菌感染,一般需要足疗程使用。
3.外科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关节畸形影响功能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风湿性关节炎时,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治疗时要特别注意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观察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加强康复锻炼指导。
2.孕妇:孕妇患风湿性关节炎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既要控制病情,又要保障胎儿的安全,同时要关注孕妇的关节症状对孕期生活质量的影响,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康复建议。
3.老年人:老年人患风湿性关节炎时,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基础疾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要重视关节功能的维护,预防跌倒等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