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后分急性期、缓解期、康复期处理,急性期要休息、冷敷,缓解期可加压包扎、抬高患肢,康复期适当热敷、轻柔拉伸按摩、逐步增加活动量,可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辅助但需注意人群差异。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肌肉拉伤后应立即停止引起疼痛的活动,让受伤肌肉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若因跑步导致小腿肌肉拉伤,应停止跑步,坐下或躺下休息。对于儿童,要确保其不再进行剧烈跑动等活动,因为儿童肌肉恢复相对较快,但如果持续活动可能加重损伤;对于有长期运动病史的人群,更要严格休息,防止旧伤复发加重。
2.冷敷:在受伤后的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拉伤部位进行冷敷。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可在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冷敷时间可适当缩短至10-15分钟,且要密切观察皮肤状况;对于有血液循环障碍病史的人群,冷敷时间需谨慎控制,避免加重血液循环问题。
二、缓解疼痛的其他方法
1.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对拉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以能摸到远端脉搏、皮肤颜色无明显改变为宜。对于儿童,包扎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有凝血功能障碍的人群,加压包扎需格外谨慎,防止出现淤血加重等情况。
2.抬高患肢:将受伤的肢体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例如,腿部肌肉拉伤时,可在脚下垫一个枕头。儿童抬高患肢时要选择合适的支撑物,确保舒适且能有效抬高;对于老年人,若伴有下肢静脉曲张等病史,抬高患肢时要注意姿势,避免加重静脉淤血。
三、康复期措施
1.适当热敷:受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和肿胀的吸收。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温度不宜过高,一般保持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儿童热敷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烫伤;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由于其对温度感知不敏感,热敷时要特别留意温度,避免造成烫伤。
2.轻柔拉伸与按摩:在疼痛有所缓解后,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轻柔的拉伸和按摩。拉伸有助于恢复肌肉的柔韧性,按摩能够促进肌肉的血液循环和放松。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拉伸和暴力按摩,以免再次损伤肌肉。儿童进行拉伸和按摩时,需由专业的康复人员操作,根据儿童的身体状况调整力度;对于有肌肉萎缩病史的人群,拉伸和按摩要在医生评估后进行,避免不恰当的操作加重肌肉萎缩。
3.逐步增加活动量:随着肌肉的恢复,可逐步增加活动量。从轻度的活动开始,如散步等,逐渐过渡到正常活动。但要注意观察肌肉的反应,若出现疼痛加重等情况,应立即停止并调整活动量。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逐步增加活动量要更加谨慎,可在康复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恢复训练计划;对于老年人群,逐步增加活动量要缓慢进行,结合自身的身体状况,如平衡能力、心肺功能等,避免因活动量增加过快导致再次受伤。
四、药物辅助(仅提及药物名称)
在医生指导下,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不同人群的药物禁忌等情况。例如,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谨慎选择;儿童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缓解疼痛,尽量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严格评估后认为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