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发生与尿酸生成过多、排泄减少及其他因素有关,尿酸生成过多包括嘌呤代谢紊乱、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尿酸排泄减少与肾脏功能异常、药物因素有关;其他因素涉及年龄与性别、生活方式(饮食、饮酒、肥胖)、病史因素等,如高嘌呤饮食、大量饮酒、肥胖及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易引发痛风。
一、尿酸生成过多
1.嘌呤代谢紊乱:人体嘌呤代谢过程中,若相关酶的缺陷或功能异常会导致嘌呤代谢紊乱。例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高时,会使嘌呤合成增加,从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有研究表明,约10%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存在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异常的情况,使得嘌呤合成速度加快,尿酸产生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该酶缺乏会使嘌呤补救合成减少,进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多。这种酶缺陷多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居多,在原发性痛风患者中约有1%-2%存在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部分缺乏的情况,使得尿酸的生成途径发生改变,尿酸生成量增加。
二、尿酸排泄减少
1.肾脏功能异常:肾脏是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肾小管重吸收尿酸增加、肾小管分泌尿酸减少以及尿酸盐结晶在肾脏间质沉积等都可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酸的滤过减少,同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从而使血尿酸水平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一般来说,约80%-90%的原发性痛风患者存在尿酸排泄障碍,其中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是主要原因之一。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会影响尿酸的排泄,如噻嗪类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使血尿酸升高。长期服用噻嗪类利尿剂的患者,痛风的发病风险会明显增加。有临床研究显示,长期使用噻嗪类利尿剂的人群中,痛风的患病率比不使用该类药物的人群高2-3倍。
三、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痛风多见于中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男性随着年龄增长,体内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尿酸的代谢,患病率逐渐升高;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尿酸水平相对较低,患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患病率接近男性。例如,在50岁以上的男性中,痛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男性;而绝经后的女性,痛风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与同龄男性的差距缩小。
2.生活方式
饮食:高嘌呤饮食是痛风的重要诱因之一。长期大量摄入动物内脏、海鲜、肉类、豆类等富含嘌呤的食物,会使体内尿酸生成增加。例如,每100克动物肝脏中嘌呤含量可高达500-1000毫克,长期大量食用会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
饮酒:饮酒尤其是大量饮用啤酒,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且酒精代谢会产生乳酸,乳酸会抑制尿酸的排泄。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痛风的患病率比不饮酒人群高5-10倍。
肥胖: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加,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同时肥胖常伴随胰岛素抵抗等情况,进一步干扰尿酸的排泄。体重指数(BMI)≥28的肥胖人群,痛风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据统计,肥胖者患痛风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2-3倍。
3.病史因素:某些患有其他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更容易并发痛风。例如,高血压患者中约有20%-30%合并痛风,这可能与这些疾病导致的代谢紊乱以及药物影响尿酸排泄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等原因,尿酸的代谢和排泄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增加痛风的发病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