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颅压性脑积水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脑脊液循环受阻,先天性因素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等先天性畸形多见于儿童,会阻碍脑脊液循环通路;后天性因素如颅内肿瘤、脑出血、外伤后血肿及蛛网膜粘连等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老年人因脑血管疾病发生率高,风险相对增加。二是脑脊液分泌过多,主要由脉络丛乳头状瘤导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三是脑脊液吸收障碍,蛛网膜颗粒受损可因脑膜炎、颅脑手术或放疗等引起;静脉窦血栓形成与血液高凝状态、感染、外伤等有关。特殊人群中,儿童出现症状家长要及时就医,老年人要控制基础疾病,孕妇要定期产检以降低发病几率。
一、脑脊液循环受阻
1.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中脑导水管狭窄、室间孔闭锁、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侧孔先天性闭锁等先天性畸形,可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例如中脑导水管狭窄,会阻碍脑脊液从第三脑室流向第四脑室,使得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进而引发高颅压性脑积水。这种情况多见于儿童,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先天性畸形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症状,如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饱满等。
2.后天性因素:颅内肿瘤是常见的后天性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的原因。肿瘤可直接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如松果体区肿瘤可压迫中脑导水管,使脑脊液无法正常循环。此外,脑出血、脑外伤后形成的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的蛛网膜粘连等,也会阻碍脑脊液的正常流动。脑出血或外伤后的血肿可能会占位性地压迫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影响脑脊液的循环;蛛网膜粘连则会使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通道变窄甚至堵塞。这些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老年人由于脑血管疾病发生率较高,因脑出血等原因导致高颅压性脑积水的风险相对增加。
二、脑脊液分泌过多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多的主要原因。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部位,当脉络丛发生乳头状瘤时,肿瘤组织会异常分泌大量脑脊液,使得脑脊液的生成量远远超过其吸收和循环的能力,从而引起脑室系统内脑脊液积聚,导致高颅压性脑积水。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和青少年较为多见。
三、脑脊液吸收障碍
1.蛛网膜颗粒受损:脑膜炎是引起蛛网膜颗粒受损的常见原因。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脑膜后,会引发炎症反应,炎症渗出物可覆盖蛛网膜颗粒,影响其对脑脊液的吸收功能。例如结核性脑膜炎,结核菌感染脑膜后,会在蛛网膜下腔形成大量的结核结节和渗出物,阻塞蛛网膜颗粒,导致脑脊液吸收减少。此外,颅脑手术、放疗等也可能损伤蛛网膜颗粒,影响脑脊液的吸收。这些情况在有相关病史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如近期接受过颅脑手术或放疗的患者。
2.静脉窦血栓形成:静脉窦是脑脊液回流至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当静脉窦内形成血栓时,会阻碍脑脊液的正常回流,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感染、外伤等。血液高凝状态多见于一些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服用避孕药或处于妊娠期的女性。感染如中耳炎、乳突炎等局部感染,炎症蔓延至静脉窦可引发血栓形成。外伤导致的静脉窦损伤也可能促使血栓形成。
对于特殊人群,儿童由于其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出现高颅压性脑积水相关症状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饮食、睡眠等情况,及时就医。对于有脑血管疾病史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降低脑出血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减少因后天因素导致高颅压性脑积水的可能性。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定期产检,排查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因素,降低先天性高颅压性脑积水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