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CT上脑水肿有脑实质密度改变(水肿时脑实质密度降低)、脑室系统改变(脑水肿致脑室受压变小)、脑沟脑裂改变(脑沟脑裂变浅或消失);中线结构移位是判断脑水肿程度的重要指标(≤5mm轻度、5-10mm中度、>10mm重度),还可通过测量脑实质体积判断,不同年龄人群判断标准有差异且需结合病史。
一、脑CT上脑水肿的影像学表现
1.脑实质密度改变
正常脑实质在CT上有相对稳定的密度。当存在脑水肿时,脑实质密度会降低。例如,在大脑半球部位,脑水肿较轻时可能仅表现为局部脑实质密度略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随着脑水肿加重,脑实质密度明显降低,与脑脊液密度接近。这是因为脑水肿时,脑内水分增多,导致单位体积内的组织密度下降。不同年龄人群脑水肿在CT上的密度改变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由于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血-脑屏障相对不完善,脑水肿时密度改变可能相对更为敏感,但基本的密度变化原理是相似的。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脑水肿导致的脑实质密度改变可能与单纯因外伤等引起的脑水肿在表现上可能有叠加或相互影响,但本质是脑内水分异常增多导致的密度变化。
2.脑室系统改变
脑水肿可引起脑室系统受压变小。如果是弥漫性脑水肿,双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例如,双侧脑室额角、颞角等可能变窄,脑室周围的脑实质由于水肿而向脑室方向挤压,使得脑室的正常形态受到影响。在儿童中,由于颅骨相对较软,脑水肿对脑室系统的影响可能在早期表现不典型,但随着脑水肿进展,也会逐渐出现脑室受压变小的情况。对于有先天性脑室系统异常病史的患者,脑水肿导致的脑室系统改变可能会与原有的脑室异常相互作用,需要更仔细地鉴别诊断。
3.脑沟、脑裂改变
脑沟、脑裂会变浅或消失。正常情况下,脑沟、脑裂清晰可见。当发生脑水肿时,脑实质体积增大,占据了原本脑沟、脑裂的空间,导致脑沟变浅、脑裂变窄甚至消失。比如大脑半球的脑沟,在脑水肿时会明显变浅,从CT图像上可以直观地看到脑沟的形态改变。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脑沟脑裂相对较浅,脑水肿时脑沟脑裂变浅消失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原理相同。对于有脑沟脑裂发育异常病史的患者,脑水肿会进一步影响脑沟脑裂的正常形态,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二、脑水肿程度的判断及相关指标意义
1.中线结构移位
中线结构包括大脑镰、第三脑室等。正常情况下中线结构居中。当脑水肿较严重时,中线结构会向对侧移位。中线结构移位的距离是判断脑水肿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中线结构移位≤5mm时,可能提示轻度脑水肿;移位在5-10mm之间时,提示中度脑水肿;移位>10mm时,提示重度脑水肿。不同年龄人群中线结构移位的判断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结合儿童的颅骨特点等进行调整。对于有颅内占位性病变基础病史的患者,脑水肿导致的中线结构移位可能与占位病变本身引起的中线移位相互影响,需要准确区分两者的关系。
2.脑实质体积变化
通过测量脑实质的体积来判断脑水肿情况。可以利用CT图像的三维重建等技术来精确测量脑实质的体积。正常脑实质有相对稳定的体积范围,当脑水肿发生时,脑实质体积会增大。与正常体积相比,体积增大的比例也可用于判断脑水肿程度。在儿童中,由于脑处于不断发育阶段,脑实质体积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脑实质体积范围来进行判断。对于有脑发育不良等病史的患者,脑水肿导致的脑实质体积变化需要与原有的脑发育情况相比较,以准确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