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依赖症是个体长期反复饮酒形成的对酒精的依赖状态属物质使用障碍,发病机制涉及GABA系统受影响致受体下调及多巴胺系统使奖赏系统重塑,临床表现有躯体戒断症状和心理对酒精强烈渴求难控,诊断依据DSM-5等标准需满足持续饮酒等症状至少12个月且影响社会功能等,风险因素包括遗传易感性及社交饮酒频繁、压力大等环境因素,不同人群中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未全接触酒精易成瘾,女性代谢慢风险高,有基础病史者饮酒加重病情需严格戒酒及谨慎戒断监测。
一、酒精依赖症的定义
酒精依赖症是个体长期反复饮酒后形成的对酒精的依赖状态,表现为对酒精的耐受性逐渐增加、出现戒断反应以及难以控制饮酒行为等特征,属于物质使用障碍范畴,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病。
二、发病机制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1.神经递质系统改变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作用于大脑中的γ-氨基丁酸(GABA)系统,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酒精可增强GABA受体的活性,产生镇静等效应。长期饮酒会使大脑适应这种抑制状态,导致GABA受体下调。同时,酒精还会影响多巴胺系统,多巴胺是与奖赏机制相关的神经递质,酒精摄入可刺激多巴胺释放,使个体产生愉悦感,长期下来大脑奖赏系统发生重塑,形成对酒精的依赖。
三、临床表现
1.躯体依赖表现
长期饮酒者突然减少饮酒量或停止饮酒时,会出现手抖、心慌、出汗、恶心、呕吐等戒断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震颤谵妄,表现为意识模糊、大量出汗、心动过速、幻觉等,这是因为大脑在失去酒精的抑制后,兴奋性神经递质相对占优势所致。
2.心理依赖表现
个体对酒精有强烈的渴求,即使出现躯体不适等问题仍难以控制饮酒行为,将饮酒作为缓解情绪、应对压力的主要方式,存在认知上对酒精的过度关注,难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上。
四、诊断标准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等标准,诊断酒精依赖症需满足以下要点:存在持续饮酒行为,表现为耐受性增加(需增加饮酒量才能达到原有效果)、有戒断反应、饮酒欲望难以控制、饮酒占据生活中重要时间和精力等,且这些症状持续至少12个月,已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健康等造成明显影响。
五、风险因素分析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酒精依赖症具有一定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酒精依赖症患者,个体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可能与基因对酒精代谢相关酶(如乙醛脱氢酶等)的表达及神经递质系统调控等方面的影响有关。
2.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社交饮酒频繁的环境中,如工作场合、社交聚会中大量接触酒精,易增加患病风险;同时,长期压力大、情绪调节困难的个体,更可能通过饮酒来缓解情绪,进而发展为酒精依赖症。此外,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此时接触酒精更易导致成瘾。
六、不同人群的相关特点及注意事项
1.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神经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对酒精的耐受性更低,且更容易因好奇、社交等因素接触酒精,一旦成瘾对其大脑发育、认知功能等影响更大,应避免青少年接触酒精,加强健康教育,让其认识到酒精对自身发育的危害。
2.女性群体
女性体内脂肪含量相对较高,酒精代谢速度较男性慢,同等饮酒量下可能面临更高的肝脏损伤、心血管疾病等风险,且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饮酒对胎儿发育危害极大,需特别注意避免孕期及备孕期饮酒。
3.有基础病史人群
本身患有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个体,饮酒会加重原有病情,因此这类人群应严格戒酒,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同时在戒断过程中需更谨慎监测身体状况,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