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表面发生的局限性溃疡性损伤可出现在唇内侧等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周围红肿伴痛,病因有遗传、免疫、维生素缺乏、局部创伤、精神因素,临床表现为口腔内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中央凹陷表面覆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进食说话疼痛明显复发性可能反复发作,诊断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长期不愈或伴全身症状需排查其他病,治疗分非药物(口腔清洁、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干预,预防要均衡饮食、保持口腔卫生、规律作息、避免局部创伤,特殊人群中儿童用温和药物且频繁发作等及时就医,孕妇多非药物方式需遵医用药,老年人需警惕全身病长期不愈等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
一、定义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表面发生的局限性溃疡性损伤,可出现在唇内侧、舌头、颊黏膜等部位,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央凹陷、周围红肿且伴有疼痛感。
二、病因
1.遗传因素:约40%的复发性口腔溃疡与遗传相关,若家族中有口腔溃疡病史,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高。
2.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时,机体对口腔内病原体的抵御能力下降,易引发口腔溃疡,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发病概率较高。
3.维生素缺乏:缺乏B族维生素(如B、B)、维生素C等可影响口腔黏膜代谢,增加口腔溃疡发生风险,例如长期挑食、蔬果摄入不足者易缺乏相关维生素。
4.局部创伤:牙齿咬伤、佩戴不合适的义齿等局部机械刺激可导致口腔黏膜损伤,进而引发溃疡。
5.精神因素:长期精神压力大、焦虑、睡眠不足等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免疫及代谢,促使口腔溃疡发生。
三、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口腔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溃疡,中央凹陷,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黏膜红肿,进食、说话时疼痛明显,一般7~10天可自愈,但复发性口腔溃疡可能反复发作。
四、诊断
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无需特殊检查,若口腔溃疡长期不愈(超过2周)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发热、体重下降等),需进一步排查是否为全身疾病(如白塞病、肿瘤等)所致。
五、治疗
(一)非药物干预
1.口腔清洁:使用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定植,降低感染风险,有研究显示含氯己定的漱口液可辅助促进溃疡愈合。
2.饮食调整:避免食用辛辣、过烫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蛋白质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
3.生活方式调整: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及代谢,促进溃疡恢复。
(二)药物干预
可使用局部外用药物,如口腔溃疡散等,但儿童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优先采用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若需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六、预防
1.均衡饮食:保证蔬菜水果摄入,维持机体维生素及矿物质平衡,预防因营养缺乏引发口腔溃疡。
2.保持口腔卫生:每日早晚正确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更换牙刷,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
3.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保持良好生活节奏,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
4.避免局部创伤:佩戴合适义齿,纠正不良咬合习惯,防止口腔黏膜反复损伤。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口腔溃疡需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建议选择温和的局部药物缓解症状,同时关注其饮食及口腔卫生情况,若溃疡频繁发作或持续不愈,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全身疾病。
2.孕妇:孕妇出现口腔溃疡时应尽量通过非药物方式缓解,如保持口腔清洁、调整饮食等,如需用药需咨询医生,避免随意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口腔溃疡需警惕全身疾病,如糖尿病、贫血等,若口腔溃疡长期不愈或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如体重下降、乏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