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需全面采集病史了解受伤机制等,体格检查重点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以头颅CT为主特殊人群结合MRI,现场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等,转运监测生命体征固定头部,急性期依血肿等情况手术干预,用药物等调控颅内压,并发症预防肺部感染鼓励咳痰等、压疮定时翻身、深静脉血栓早期活动预防,康复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神经、认知、肢体功能康复且考虑年龄差异。
一、早期精准评估与诊断
1.病史采集:需全面了解受伤机制(如坠落高度、撞击部位等)、受伤时间等,不同年龄人群受伤原因有差异,儿童可能多因坠落、磕碰等,成人常见交通事故等,病史对判断颅脑损伤类型及严重程度至关重要。
2.体格检查:重点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包括意识状态(如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可反映患者意识水平,不同年龄正常范围有差异,儿童GCS评分标准与成人有别)、瞳孔变化(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颅内病变可能导致瞳孔异常)、肢体运动(评估肢体肌力、肌张力等,判断有无神经系统损伤及损伤部位)。
3.辅助检查:头颅CT是核心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颅内出血(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脑挫裂伤部位及范围、颅骨骨折情况等。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需考虑颅骨尚未完全骨化等因素对CT影像解读的影响,必要时结合头颅MRI等进一步评估。
二、现场急救与安全转运
1.现场处理:首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若有呕吐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对于有明显出血的伤口进行简单压迫止血,避免随意搬动患者以防加重脊髓损伤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因解剖生理特点不同,搬运时需特别注意体位,如儿童头部搬运要更轻柔。
2.转运要求:转运过程中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使用合适的转运工具,确保转运途中患者头部固定,减少颠簸对颅脑的二次损伤,针对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要采取专门的固定和转运措施以保障安全。
三、急性期综合治疗
1.手术干预:若存在颅内血肿(如幕上血肿量>30ml、幕下血肿量>10ml等情况)、严重脑挫裂伤导致颅内压进行性升高威胁生命时,需及时行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术等,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时机和方式需依据具体病情及个体差异调整。
2.颅内压调控:通过监测颅内压,采用甘露醇等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或脑室穿刺外引流等方法控制颅内压,维持脑灌注压在合理范围,低龄儿童因脑发育未成熟等特点,颅内压调控需更精细,密切关注脑灌注压变化对脑功能的影响。
四、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1.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可进行气道管理,不同年龄患者肺部解剖和生理功能不同,儿童呼吸道更狭窄,需注意吸痰等操作的规范性,预防肺部感染发生。
2.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皮肤特点选择合适的护理措施,如婴幼儿皮肤娇嫩,需更轻柔护理。
3.深静脉血栓:早期进行肢体活动、按摩等预防措施,对于制动时间长的患者要重视,不同年龄患者血液循环特点不同,儿童血栓形成风险及预防方式与成人有差异。
五、康复治疗规划
1.神经功能康复: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通过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如针对运动功能障碍进行肢体被动和主动运动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强度和方式需循序渐进,依据其生长发育和神经恢复情况调整。
2.认知康复: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采用针对性训练方法,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等,考虑年龄因素对认知发育的影响,制定适合不同年龄段患者的康复方案。
3.肢体功能康复: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等,根据患者肢体损伤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充分考虑年龄导致的运动发育差异,保障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