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包括原发性和转移性,胶质瘤是常见原发性颅内肿瘤;脑肿瘤按组织来源分型,胶质瘤按WHO分级;两者均有相应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均有手术、放化疗等方式,不同类型脑肿瘤及胶质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治疗需考虑患者自身情况。
一、定义与起源
脑肿瘤:是指生长在颅腔内的新生物,可起源于脑、脑膜、神经、血管及残余胚胎组织等。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电离辐射、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
胶质瘤:是脑肿瘤的一种,属于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约占全部脑肿瘤的40%-50%。它的发生与细胞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等分子生物学改变有关。
二、病理分型
脑肿瘤:根据组织来源可分为原发性脑肿瘤(起源于颅内各种组织)和转移性脑肿瘤(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原发性脑肿瘤又可细分为多种类型,如脑膜瘤(起源于脑膜细胞)、垂体瘤(起源于垂体前叶)等;转移性脑肿瘤则是其他部位癌肿通过血液等途径转移到颅内形成。
胶质瘤: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级标准,分为Ⅰ-Ⅳ级。Ⅰ级胶质瘤生长缓慢,细胞分化较好;Ⅱ级为非典型胶质瘤,生长速度和恶性程度介于Ⅰ级和Ⅲ级之间;Ⅲ级为间变胶质瘤,恶性程度较高;Ⅳ级为胶质母细胞瘤,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肿瘤细胞高度恶变,生长迅速,侵袭性强。
三、临床表现
脑肿瘤:不同类型脑肿瘤的临床表现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可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癫痫发作、精神症状等。例如脑膜瘤,若肿瘤位于大脑凸面,早期可能仅有轻微头痛,随着肿瘤增大,可出现对侧肢体肌力减退等症状;垂体瘤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如女性月经不调、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胶质瘤:常见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如运动、感觉、语言等功能障碍)。不同部位的胶质瘤表现不同,如额叶胶质瘤可能出现精神症状、人格改变;颞叶胶质瘤容易引发癫痫发作;枕叶胶质瘤主要表现为视力视野障碍等。Ⅱ-Ⅳ级胶质瘤由于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症状出现更迅速且严重,很快会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
四、影像学表现
脑肿瘤: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是重要诊断手段。脑膜瘤在CT上多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垂体瘤在MRI上可清晰显示垂体窝内病变,垂体瘤较大时可向鞍上生长,压迫视神经交叉等结构。
胶质瘤:CT平扫时,低级别的胶质瘤(Ⅰ-Ⅱ级)多为低或等密度病灶,边界不清;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多为混杂密度病灶,常见坏死、出血等改变。MRI检查对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更高,T1加权像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多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时,低级别的胶质瘤强化不明显或轻度强化,高级别的胶质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且可显示肿瘤浸润范围等情况。
五、治疗方法
脑肿瘤: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对于良性脑膜瘤,手术完整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多数可治愈;对于转移性脑肿瘤,需要根据原发肿瘤情况综合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若原发肿瘤已控制良好,单个转移瘤可考虑手术切除,多个转移瘤可选择放疗联合化疗等。
胶质瘤:手术是首要治疗手段,尽可能多的切除肿瘤组织以减轻肿瘤负荷。对于高级别胶质瘤,术后通常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如胶质母细胞瘤,术后常规进行同步放化疗(使用替莫唑胺等药物联合放疗),然后进行替莫唑胺辅助化疗。低级别的胶质瘤(Ⅰ-Ⅱ级)手术切除后可能需要定期随访观察,若复发再考虑进一步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比如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关注放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要考虑身体耐受性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