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震荡属于轻型颅脑损伤,其损伤机制与头部受外力致脑在颅腔内移位等有关,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等有差异;临床表现包括意识障碍(多不超30分钟)、逆行性遗忘及其他症状(如头痛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依据外伤史、临床表现等,需与脑挫裂伤等鉴别,不同年龄人群鉴别需考虑特点;处理原则包括一般处理(卧床休息等,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护理要点)和对症治疗(谨慎用药,以观察病情为主),了解其相关特点对诊断、处理及评估预后重要,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和处理有特殊性。
一、损伤机制
头部受到加速性、减速性或旋转性外力作用时,脑在颅腔内发生移位、碰撞、摩擦等,导致神经递质代谢紊乱、离子通道功能异常等,从而出现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因头部的生理特点不同,受外力影响时发生脑震荡的易感性有差异,儿童由于颅骨较软、颅内缓冲空间相对较大等因素,在相同外力下可能更易发生脑震荡,但损伤程度相对成人可能有一定特殊性;老年人则因脑组织萎缩、颅内代偿空间减小等,即使较轻的外力也可能引发脑震荡,且恢复相对较慢。有既往头部外伤史的人群再次遭受头部外力时,发生脑震荡的风险更高,且症状可能更复杂。
二、临床表现及特点
1.意识障碍: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的意识丧失,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不同年龄人群意识障碍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意识丧失时间相对较短且恢复较快;老年人意识障碍可能相对更难唤醒,但总体也多在较短时间内恢复。
2.逆行性遗忘:清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及伤前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但对往事记忆清楚。这一表现与脑震荡导致的大脑记忆功能区域短暂性功能紊乱有关,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但老年人可能因记忆力本身随年龄减退,在判断逆行性遗忘程度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认知状态。
3.其他症状:可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烦躁不安等症状。儿童可能在表述头痛、头晕等症状时相对困难,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变化;老年人出现这些症状时,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相鉴别,如脑血管疾病等,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症状恢复的影响。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依据外伤史、典型临床表现以及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等。通过详细询问受伤过程,结合患者的症状表现来初步诊断。对于儿童,要仔细观察其受伤后的整体状态和行为反应;老年人则需要完善神经系统相关检查,如头颅CT等排除颅内其他器质性病变,因为头颅CT可清晰显示颅内结构,排除脑出血、脑挫裂伤等情况,只有在排除这些严重病变后,结合临床表现才能诊断为脑震荡。
2.鉴别诊断:需与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相鉴别。脑挫裂伤患者常有持续较长时间的意识障碍,头颅CT可见脑实质内低密度或高密度病灶;颅内血肿患者病情可能进行性加重,头颅CT可明确显示血肿的部位和范围。不同年龄人群在鉴别时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病理特点,儿童和老年人的颅内病变表现可能不典型,需要更细致地进行检查和评估。
四、处理原则
1.一般处理:多数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减少脑力和体力活动。儿童卧床休息时要保证舒适的环境和充足的睡眠,家长要注意看护,防止儿童意外受伤;老年人卧床休息时要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定期协助老年人翻身、拍背等。
2.对症治疗:针对头痛、头晕等症状可给予相应药物缓解,但要谨慎选择药物,尤其儿童和老年人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其肝肾功能等有较大影响的药物。主要以休息和自身恢复为主,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药物治疗干预来促进脑震荡的恢复,重点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总之,脑震荡作为轻型颅脑损伤,了解其相关特点对于及时诊断、正确处理以及评估预后等都非常重要,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表现和处理需充分考虑各自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