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是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见于中青年女性,病因包括感染(如链球菌、结核菌等)、药物(如磺胺类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等)、恶性肿瘤及妊娠等,发病前可能有发热等前驱症状,典型表现为双侧胫前对称分布的疼痛性结节,诊断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沉等)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饮食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和物理治疗(热敷等),该病有自限性但易复发,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可减少复发,儿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及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预后可能受影响。
一、定义
结节性红斑是一种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为皮肤科常见的炎性结节性皮肤病。其特征表现为双侧胫前出现疼痛性、红斑性结节,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二、病因
1.感染因素:是较为常见的病因,如链球菌感染,很多患者在发病前有咽痛、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结核菌感染也可能引发,部分患者结核菌素试验呈阳性。此外,病毒、真菌等感染也可能与发病有关。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磺胺类、避孕药、溴剂等可能诱发结节性红斑,用药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发病。
3.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能伴发结节性红斑。
4.其他因素: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妊娠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结节性红斑的发生。年龄方面,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等因素影响,相对更易患病;生活方式上,长期劳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发病风险可能增加;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病概率高于常人。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发病前可能有发热、乏力、咽痛、肌肉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
2.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双侧胫前对称分布的疼痛性结节,直径一般为15cm,表面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稍高出皮面,质地较硬,有明显的压痛。结节一般不破溃,数周后可自行消退,消退后局部皮肤可能留下色素沉着。部分患者除胫前外,大腿、上臂伸侧等部位也可出现结节。
四、诊断
1.症状体征:根据双侧胫前出现疼痛性结节、有压痛等典型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可能升高;结核菌素试验可帮助判断是否有结核菌感染。
3.组织病理学检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脂肪小叶间隔内的炎症细胞浸润等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减少活动,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水肿和疼痛。在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儿童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以利于身体恢复;老年患者要注意休息时的体位舒适,避免长时间卧床导致其他并发症。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诱发疾病的药物。
2.药物治疗: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感染因素者需针对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如抗结核治疗、抗链球菌治疗等。对于儿童患者,使用药物时要谨慎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在用药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3.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炎症。
六、预后
结节性红斑一般具有自限性,多数患者在数周或数月内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复发。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去除诱发因素可减少复发的可能性。儿童患者若能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较好;老年患者若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预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结节性红斑的复发风险相对较高,需要长期随访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