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炎的引发因素包括病原体感染、创伤相关因素和机体免疫力因素。病原体感染中细菌感染为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等少见;创伤相关因素有开放性骨折使细菌直接入骨、骨折手术后感染;机体免疫力因素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和后天性免疫力低下,前者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易发病,后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因免疫力低易患。
一、病原体感染引发
1.细菌感染为主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骨髓炎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研究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血源性传播、直接蔓延等方式进入骨骼引发感染。例如,当身体其他部位有轻微的皮肤破损或感染病灶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进入血液循环,随着血流到达骨骼部位,在适宜的环境下定植并繁殖,引起局部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骨髓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血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的骨髓炎。而对于老年人,可能因为机体免疫力下降,原本存在于皮肤、呼吸道等部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更容易入侵骨骼引发感染。
其他细菌如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也可引起骨髓炎。链球菌感染可能在皮肤感染等情况下,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骨骼。大肠杆菌则多在肠道感染等情况下,经血液循环或直接蔓延至骨骼引发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对不同细菌的易感性略有差异,比如婴幼儿血源性骨髓炎中,链球菌感染相对也较为常见。
2.真菌及其他病原体感染
真菌引起的骨髓炎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真菌可能侵犯骨骼导致骨髓炎。例如曲霉菌等真菌可通过血行播散或直接种植到骨骼引发感染。对于这类特殊人群,由于其自身免疫力的缺陷,更容易遭受真菌等机会致病菌的侵袭,从而增加了真菌性骨髓炎的发生风险。
二、创伤相关因素
1.开放性骨折
当发生开放性骨折时,外界的细菌等病原体很容易直接进入骨骼内部。例如,骨折端穿透皮肤,使外界的细菌如常见的皮肤表面细菌等直接接触骨骼,从而引发骨髓炎。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发生骨髓炎的风险显著增加,这是因为骨折部位的皮肤完整性被破坏,细菌失去了皮肤等组织的屏障作用,能够直接到达骨骼组织引发感染。对于开放性骨折的患者,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等处理非常关键,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2.骨折手术后感染
在骨折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如果手术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强,或者术后伤口护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细菌感染骨骼。手术过程中器械、手术区域等受到污染,细菌可能在手术中植入骨骼周围组织,进而引发骨髓炎。术后如果伤口出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也容易导致细菌向骨骼蔓延引发骨髓炎。对于接受骨折手术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术后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感染问题。
三、机体免疫力因素
1.先天性免疫缺陷
一些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会使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从而容易发生骨髓炎。例如,慢性肉芽肿病患者,由于吞噬细胞功能缺陷,不能有效地杀灭吞噬的细菌,使得细菌在体内持续存在并可能侵犯骨骼引发骨髓炎。这类患者从出生就存在免疫系统的缺陷,需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一旦出现感染迹象要及时就医,因为其发生骨髓炎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很多。
2.后天性免疫力低下
长期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等因素也影响了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免疫功能,使得骨骼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骨髓炎。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化疗等治疗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也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骨髓炎。对于这些后天性免疫力低下的人群,需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以降低骨髓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