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的成因主要有脑脊液循环受阻、分泌过多和吸收障碍三方面。脑脊液循环受阻包括先天性梗阻(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等,与遗传、孕期感染等有关,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和后天性梗阻(如颅内肿瘤、脑出血后血块及粘连、头部外伤、颅内感染等,成年人因肿瘤导致较多见);脑脊液分泌过多主要由脉络丛乳头状瘤引起,相对少见,儿童和青少年略多见;脑脊液吸收障碍包括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因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等导致,老年人相对较多)和静脉窦狭窄或血栓形成(在有血液系统疾病等特定人群的成年人中常见)。同时针对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孕妇要避免有害物质、预防感染、进行遗传咨询;儿童家长要关注头围等情况、预防外伤和感染;老年人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
一、脑脊液循环受阻
1.先天性梗阻: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中脑导水管狭窄、室间孔闭锁、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发育异常等先天性因素,会阻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通路。例如中脑导水管狭窄,会使脑脊液从第三脑室流向第四脑室受阻,大量脑脊液积聚在脑室系统内,进而引发脑积水。这种先天性梗阻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可能与遗传因素、孕期母体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感染)、接触有害物质等有关。
2.后天性梗阻:颅内肿瘤是常见的后天性梗阻原因,如松果体瘤、室管膜瘤等,肿瘤可能压迫脑脊液循环通路,导致脑脊液流动不畅。脑出血后的血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形成的粘连等,也会阻塞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头部外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血液凝固后可能阻塞脑脊液循环的通道;脑膜炎、脑炎等颅内感染,炎症渗出物可使蛛网膜颗粒粘连,影响脑脊液的吸收和循环。成年人因颅内肿瘤导致脑积水较为常见,而头部外伤和感染则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
二、脑脊液分泌过多
脉络丛乳头状瘤是导致脑脊液分泌过多的主要原因,这种肿瘤会使脉络丛组织异常增生,从而过度分泌脑脊液。当脑脊液的分泌量远远超过其吸收量时,就会导致脑室系统内脑脊液积聚,引起脑积水。这种情况相对少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略为多见。
三、脑脊液吸收障碍
1.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蛛网膜颗粒是脑脊液吸收的重要结构,当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等情况时,血液或炎症渗出物会覆盖蛛网膜颗粒,阻碍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吸收进入静脉窦,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如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破入蛛网膜下腔后,可引起蛛网膜颗粒堵塞,影响脑脊液吸收。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差,发生脑出血的风险较高,因此蛛网膜颗粒功能受损导致脑积水的情况在老年人中相对较多。
2.静脉窦狭窄或血栓形成:静脉窦是脑脊液回流至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当静脉窦发生狭窄或形成血栓时,会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回流,造成脑脊液吸收障碍。例如,某些血液高凝状态的患者,容易形成静脉窦血栓;头部肿瘤压迫静脉窦也可能导致静脉窦狭窄。这种情况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患有血液系统疾病、长期卧床、有肿瘤病史的人群。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期要注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放射线等,预防感染,按时进行产检。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脑积水的病史,应进行遗传咨询和相关的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胎儿可能存在的问题。
2.儿童:对于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家长要密切关注其头围的增长情况、精神状态、饮食和睡眠等。如果发现头围异常增大、前囟饱满、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头部外伤和感染,按时接种疫苗,预防脑炎、脑膜炎等疾病。
3.老年人:老年人要积极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降低脑出血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颅内肿瘤等疾病。如果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