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期是女性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出现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现象,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包含子宫内膜和激素变化,有腹部不适、情绪变化、乳房变化等身体表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一般女性要注意卫生、饮食、休息,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围绝经期女性及患病女性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生理期的定义
生理期是指女性伴随卵巢周期性变化而出现的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及出血的现象,也称为月经周期。一般来说,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为一个月经周期,通常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为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多。
二、生理期的生理变化
1.子宫内膜变化: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会发生周期性增生、分泌和脱落。增生期时,子宫内膜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分泌期时,子宫内膜进一步增厚,血管丰富,腺体分泌增加;若未受孕,子宫内膜则脱落出血形成月经。
2.激素变化: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会发生一系列激素变化来调控生理期。卵泡期时,卵泡逐渐发育,雌激素分泌逐渐增加;排卵前,雌激素出现高峰,促使LH(黄体生成素)峰出现,引发排卵;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进入分泌期;若未受孕,黄体萎缩,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出血。
三、生理期的身体表现及影响因素
1.身体表现
腹部不适:部分女性在生理期会出现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不适,这与前列腺素合成与释放增加有关,前列腺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情绪变化:由于激素水平的波动,一些女性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烦躁、抑郁、焦虑等。例如,雌激素水平的下降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代谢,从而导致情绪改变。
乳房变化:生理期前可能出现乳房胀痛,这是由于体内激素变化导致乳腺组织增生、水肿引起的。
2.影响因素
年龄:青春期女性生理期刚开始时,月经周期可能不规律,这是因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尚未完全成熟;围绝经期女性生理期也会出现紊乱,与卵巢功能衰退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节食、剧烈运动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生理期。熬夜会打乱内分泌节律,过度节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激素合成,剧烈运动可能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干扰生理期。
病史:某些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等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一些全身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也会影响生理期。
四、生理期的注意事项
1.一般女性
卫生方面:要保持外阴清洁,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勤换卫生巾,一般建议2~4小时更换一次,以防止细菌滋生引起感染。
饮食方面:应注意营养均衡,可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红枣等,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腹部不适或引起痛经。
休息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缓解生理期的疲劳感。
2.特殊人群
青春期女性:由于生理尚未完全成熟,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家长应给予正确的生理知识普及,帮助其正确认识生理期,减少因不了解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围绝经期女性:生理期出现紊乱时,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同时,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妇科疾病。如果出现严重的月经紊乱、大量出血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患有妇科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女性:如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在生理期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痛经加重;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女性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密切关注生理期变化,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进一步影响生理期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