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代谢性、呼吸、消化、神经系统均有慢性病,高血压是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的常见慢性病,长期可损害重要器官;冠心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心肌缺血缺氧,有胸痛等表现,严重可致心梗等;糖尿病分1型和2型,高血糖可致多种慢性并发症;COPD与吸烟等有关,有咳嗽等症状,可致肺功能下降;慢性胃炎多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不适表现,影响消化吸收;帕金森病因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多见于中老年,有震颤等症状,影响运动功能。
一、心血管系统慢性病
1.高血压
定义与特点: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高血压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环境因素,长期高盐饮食、精神紧张等都可能诱发高血压。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的患病率逐渐升高。
影响与风险: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对心脏而言,可导致左心室肥厚、冠心病等;对大脑,可能引发脑梗死、脑出血等;对肾脏,会引起肾功能不全等。
2.冠心病
定义与成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糖尿病,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年龄上,中老年人群更容易罹患冠心病,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表现与危害:典型症状为胸痛,多在活动后或情绪激动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危及生命,还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二、代谢性慢性病
1.糖尿病
类型与机制: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因素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肥胖是常见的诱发因素,肥胖人群体内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等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年龄方面,2型糖尿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多见,儿童和青少年也有发病逐渐增多的趋势。
危害与并发症: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逐渐下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时可致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症状;糖尿病足,可引起足部溃疡、感染甚至坏疽。
三、呼吸系统慢性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病因与诱因:主要与长期吸烟有关,烟草中的有害成分长期刺激气道,引起气道炎症和结构改变;长期暴露于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环境中也会增加患病风险。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发病,男性患病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职业暴露、吸烟等因素相关。
症状与进展: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病情逐渐进展,会导致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晚期可出现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四、消化系统慢性病
1.慢性胃炎
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约半数以上的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会损伤胃黏膜,引发慢性胃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良生活方式在中青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表现与影响: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反酸、嗳气等表现,长期慢性胃炎可能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五、神经系统慢性病
1.帕金森病
发病机制与特点:主要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增加,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
症状与影响: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病情逐渐进展,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如行走困难、穿衣、洗漱等活动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