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不构成传染、有长期积累形成疾病形态损害的疾病总称,包括心血管系统慢性病(高血压、冠心病)、代谢性慢性病(糖尿病)、呼吸系统慢性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消化系统慢性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神经系统慢性病(帕金森病)等,不同病种有不同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等,其管理对患者健康至关重要,需患者配合并依相关指南规范化管理。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高盐饮食、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多种因素相关。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增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不同年龄层均可发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阶段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肥胖、缺乏运动、长期大量饮酒等不健康生活方式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男性、家族遗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病受上述危险因素影响程度不同,有相关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代谢性慢性病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2型糖尿病与遗传易感性、肥胖、体力活动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密切相关,1型糖尿病多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对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器官造成损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发病机制和表现有一定差异,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等情况的人群患病风险升高。
呼吸系统慢性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其发病与长期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空气污染、感染等因素有关。COPD患者会出现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病情逐渐进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劳动力,长期吸烟人群、长期处于污染环境工作的人群等患病风险较高,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发病受上述环境及自身因素影响。
消化系统慢性病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此外,长期饮用烈酒、浓茶、咖啡,食用辛辣及粗糙的食物,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也可引发。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病,饮食不规律、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等人群易患该病。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胃酸分泌过多等是主要病因。患者主要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等人群患病风险增加,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发病与上述病因的关联程度不同。
神经系统慢性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可伴有非运动症状,如便秘、嗅觉减退、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等,随着人口老龄化,发病率逐渐升高,中老年人群相对高发,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慢性病的管理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需要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病情等方面积极配合,不同病种的慢性病在预防、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各有特点,应根据具体病种的相关医学指南进行规范化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