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多发生于育龄女性。其病因包括自动破裂和外力作用;临床表现有腹痛及腹腔内出血表现等;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治疗;预后大多良好,特殊人群有注意事项,可通过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腹部保护、保持大便通畅来预防。
一、定义与概述
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发生于育龄女性。正常情况下,卵巢排卵后会形成黄体,黄体是一个暂时性的内分泌结构,主要分泌孕激素等。当黄体内部出血增多,导致黄体包膜破裂,就会引发黄体破裂,可表现为腹腔内出血等情况。
二、病因
1.自动破裂:正常情况下,黄体内有少量出血,但如果出血太多,可能会增加黄体内的压力,从而自发破裂。一些女性在排卵后剧烈运动、用力咳嗽、大便干结等情况下,可能诱发黄体破裂。例如,剧烈运动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可促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出血。
2.外力作用:下腹部受到撞击,以及剧烈的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排便等情况,都可能使腹腔压力突然升高,致使成熟的黄体发生破裂。比如,女性在遭遇车祸、摔倒等腹部受到外力冲击时,容易引发黄体破裂。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突发的一侧下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为轻微胀痛,而严重者可出现剧烈腹痛,并迅速波及全腹。疼痛的程度与黄体破裂的程度、出血量等有关。例如,出血量较多时,刺激腹膜,可引起较为剧烈的全腹疼痛。
腹腔内出血表现:少量出血时,可能仅有下腹部轻度坠胀感;随着出血量增加,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慌、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表现。如果出血持续增多,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2.体征:腹部有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可能呈阳性。妇科检查时,宫颈有举痛,一侧附件区可触及压痛性包块。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或腹部受到撞击等情况。
2.体格检查:通过腹部检查和妇科检查初步判断病情。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B超检查可发现附件区包块以及腹腔内积液,对诊断黄体破裂有重要价值。例如,能看到卵巢黄体周围有液性暗区等表现。
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等,判断是否有贫血及贫血的程度,从而辅助评估腹腔内出血情况。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出血少的患者。让患者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腹痛等情况,同时给予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通过自身机体的凝血机制等使出血停止,黄体逐渐自行吸收。
2.手术治疗:对于出血多、病情严重的患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黄体破裂修补术等,通过手术清除腹腔内积血,修补黄体破裂口。
六、预后情况
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黄体破裂患者预后良好。如果能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通常不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但如果延误治疗,导致大量出血引发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育龄女性:育龄女性由于处于生育年龄,黄体破裂可能会影响生育相关情况。在治疗后需要关注卵巢功能等恢复情况,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监测和处理。例如,术后要注意休息,让身体和生殖系统有良好的恢复环境。
2.儿童及男性:儿童发生黄体破裂极为罕见,男性不会发生黄体破裂。对于育龄女性以外的人群,若出现类似急腹症表现,需考虑其他疾病的可能,如阑尾炎等,要及时进行鉴别诊断。
八、预防措施
1.避免剧烈运动:育龄女性在月经中后期(排卵后)要注意避免剧烈的运动,如快速奔跑、大幅度的体位改变等。例如,避免在排卵后进行过于激烈的球类运动、登山等。
2.注意腹部保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下腹部,避免受到撞击等外力伤害。如在进行一些可能有腹部碰撞风险的活动时,要采取防护措施。
3.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大便干结。可通过合理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等方式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因用力排便导致腹腔压力升高而诱发黄体破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