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占位性病变是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疾病的总称,由肿瘤性(原发性、转移性)和非肿瘤性(血肿、脓肿等)病因引起,有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损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
一、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义
颅内占位性病变是指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它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肿瘤性病变(包括原发性颅内肿瘤以及转移性颅内肿瘤等)、血肿(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脓肿、囊肿等病变占据颅内空间,导致颅内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情况
(一)肿瘤性病因
1.原发性颅内肿瘤: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好发类型,儿童常见的有髓母细胞瘤等,多见于后颅窝;成人常见的有胶质瘤等,其中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较高。从性别角度看,某些肿瘤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部分肿瘤有一定倾向性,比如脑膜瘤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某些化学制剂等)可能增加患原发性颅内肿瘤的风险,但目前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神经系统相关病史的人群,患原发性颅内肿瘤的风险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既往有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神经纤维瘤相关颅内肿瘤的概率增加。
转移性颅内肿瘤:多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乳腺癌等。其发生与原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等密切相关,比如原发肿瘤的侵袭性强、易发生血行转移等特点更易导致颅内出现转移性占位病变。
(二)非肿瘤性病因
1.血肿:
外伤性因素是导致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等的常见原因,比如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情况。对于儿童来说,头部外伤相对更需重视,因为儿童颅骨相对较软,颅脑组织相对脆弱,头部外伤后更易出现血肿等占位性病变。女性在一些特定的生活场景下,如从事某些可能有头部受伤风险的工作或活动时,也需注意防范头部外伤导致血肿形成。而有头部既往受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受伤后发生血肿的风险会明显升高。
自发性血肿相对较少见,可能与高血压等基础疾病有关,高血压患者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时易发生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肿。
2.脓肿:多是由于颅内感染引起,比如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局部脑组织化脓形成脓肿。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发生颅内感染进而形成脓肿。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发生颅内感染性病变导致脓肿形成。
三、临床表现及相关影响
(一)一般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表现:患者可出现头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清晨时可能加重;还可出现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视力减退等。颅内压增高会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长发育等情况,儿童若长期存在颅内压增高,可能会影响头颅的正常发育,导致头颅增大等表现。
2.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根据病变累及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若病变累及运动区,可出现肢体无力、偏瘫等;累及语言区,可出现语言障碍等。对于女性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工作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影响其正常的社交活动、职业发展等。有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会加重原有基础疾病的负担,比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肢体偏瘫可能会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等。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可以快速发现颅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能清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于急性出血等情况诊断价值较高。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防护,尽量在必要时进行,并且要确保检查过程的安全。
2.头颅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对于一些肿瘤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等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对于后颅窝病变等显示效果较好。在进行头颅MRI检查时,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如有需提前评估检查的安全性。
(二)其他检查
如腰椎穿刺等检查可用于了解脑脊液的情况,辅助诊断颅内感染等导致的占位性病变,但对于有明显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谨慎进行腰椎穿刺,防止诱发脑疝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