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晚上特别痛与多种因素有关,夜间温度降低致尿酸溶解度降低、结晶易沉积刺激关节引发炎症;皮质醇等抗炎激素夜间分泌减少,对炎症抑制作用减弱;夜间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占优势且环境安静使痛觉神经敏感性提高;夜间活动量减少致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变慢,炎性物质清除减慢刺激周围神经加重疼痛。老年、女性、儿童痛风患者各有特殊注意事项,如老年要保暖、规律作息、适当活动;女性要关注激素变化、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儿童要避免夜间低温、家长细心观察关节情况。
一、尿酸结晶沉积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人体在夜间睡眠时,体温会略有下降,尤其是四肢末端温度相对更低。而尿酸的溶解度与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温度降低时尿酸的溶解度会降低。当血液中尿酸浓度处于过饱和状态时,尿酸盐更容易在关节等部位析出结晶,而痛风患者的关节是尿酸结晶容易沉积的部位,如足部的跖趾关节等。夜间温度的降低促使尿酸结晶更容易在关节局部沉积,从而刺激关节组织引发炎症反应,这是痛风晚上特别痛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在夜间较低温度环境下,关节局部尿酸结晶的形成速度会加快,进而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加重疼痛。
二、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人体的激素水平在昼夜之间存在波动。皮质醇等激素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在白天时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相对较多,能够对炎症反应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到了夜间,皮质醇等抗炎激素的分泌量会减少,对关节局部炎症的抑制作用减弱。痛风患者关节局部已经存在尿酸结晶引起的炎症,由于夜间抗炎激素分泌减少,炎症反应就会相对更加明显,从而使得疼痛感觉加剧。例如相关内分泌研究显示,正常人群皮质醇分泌呈现昼夜节律,夜间分泌量降低,痛风患者这种激素分泌节律的改变会进一步加重痛风发作时的疼痛程度。
三、痛觉神经敏感性的差异
夜间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副交感神经相对占优势,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可能会影响痛觉神经的敏感性。此外,夜间环境相对安静,人体的注意力相对更容易集中在身体的不适感觉上,痛觉神经的敏感性会相对提高。痛风患者原本关节就处于炎症状态,痛觉神经本就比较敏感,在夜间痛觉神经敏感性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对关节局部炎症刺激的感知就会更加敏锐,从而感觉疼痛更为明显。一些关于痛觉神经调节机制的研究发现,昼夜节律会影响痛觉神经的传导特性,夜间痛觉神经的敏感性变化与痛风夜间疼痛加重密切相关。
四、活动量减少的因素
白天人体通常会有较多的活动,关节的活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尿酸结晶的代谢等。而到了夜间,人体活动量大幅减少,尤其是痛风患者可能因为疼痛不敢过多活动,关节局部血液循环变慢。血液循环变慢会使得炎症部位的炎性物质清除速度减慢,炎性物质在关节局部积聚,进一步刺激周围神经,加重疼痛。比如研究发现,长时间不活动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的代谢废物堆积,炎症介质不能及时被运走,从而使痛风患者夜间疼痛加剧。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痛风患者:老年痛风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夜间体温调节能力可能更差,且激素水平波动更为明显,同时可能存在血液循环较差的情况。所以老年痛风患者夜间更要注意保暖,可适当使用保暖设施,并且要规律作息,尽量维持正常的激素分泌节律,同时在白天可适当进行温和的关节活动,促进血液循环,以减轻夜间疼痛发作。
女性痛风患者:女性痛风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激素水平变化更为复杂,夜间疼痛可能受激素影响更显著。女性痛风患者要关注自身激素变化情况,在夜间休息时营造舒适的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状态,以减少激素水平波动对痛风疼痛的影响,并且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生活方式,如避免夜间过度受凉等。
儿童痛风患者:儿童痛风相对较少,但一旦发生,夜间疼痛也需重视。儿童痛风多与遗传代谢等因素相关,儿童夜间活动少,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要注意避免儿童在夜间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家长可在夜间适当调整儿童睡眠环境的温度,同时观察儿童关节情况,及时发现异常疼痛并就医,因为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清晰,更需要家长的细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