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是起源于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位于颅内蝶鞍内,虽体积小但对人体生理功能调节重要。按激素分泌功能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按大小分微腺瘤和大腺瘤。发病原因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下丘脑调控激素紊乱、环境等有关。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靠内分泌功能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术、药物、放射等方法,不同人群患垂体瘤后在表现、诊治上有差异,需及时规范就医。
垂体瘤的分类
1.按激素分泌功能分类
功能性垂体瘤:能分泌过多激素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例如生长激素瘤,多见于青壮年,可导致巨人症(青春期前发病,骨骺未闭合时)或肢端肥大症(青春期后发病,骨骺已闭合);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可引起库欣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皮肤紫纹等;泌乳素瘤在女性主要表现为闭经-泌乳综合征,男性可出现性功能减退、乳房发育等。
无功能性垂体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但可压迫垂体组织及周围结构引起症状,如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2.按肿瘤大小分类
微腺瘤:直径小于10毫米,多通过垂体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发现。
大腺瘤:直径大于10毫米,可向周围扩展,压迫周围组织结构。
垂体瘤的发病原因
目前垂体瘤的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因素方面,部分垂体瘤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等常伴有垂体瘤的发生;下丘脑调控激素紊乱也可能参与垂体瘤的发生,下丘脑的促垂体激素分泌失调,可能影响垂体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此外,环境因素、电离辐射等也可能在垂体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但这些因素与垂体瘤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
垂体瘤的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的垂体瘤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功能性垂体瘤主要表现为所分泌激素过多相关的症状,如生长激素瘤引起的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相关表现,泌乳素瘤引起的闭经-泌乳、性功能减退等表现。无功能性垂体瘤主要因肿瘤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症状,压迫视神经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常见的视野缺损类型有双颞侧偏盲等;压迫垂体正常组织可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出现乏力、嗜睡、怕冷、食欲减退、性腺功能减退等表现;肿瘤向鞍上扩展还可能引起头痛等症状。
垂体瘤的诊断方法
1.内分泌功能检查:检测血液中各种垂体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泌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等,有助于判断是否为功能性垂体瘤及评估激素分泌情况。例如泌乳素瘤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通常明显升高,可大于200μg/L。
2.影像学检查
垂体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垂体瘤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垂体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微腺瘤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
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垂体瘤的诊断价值相对MRI较低,但在显示骨质破坏等方面有一定作用。
垂体瘤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是垂体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经蝶窦微创手术和开颅手术等。经蝶窦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适用于大多数垂体瘤患者;开颅手术主要用于肿瘤向鞍上、鞍旁等广泛侵犯的情况。
2.药物治疗:对于某些功能性垂体瘤,药物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例如泌乳素瘤首选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等)治疗,通过抑制泌乳素分泌,使肿瘤缩小,改善症状;生长激素瘤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进行治疗。
3.放射治疗:多用于手术残留、复发的垂体瘤患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包括普通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通过放射线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患垂体瘤后可能在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上有一些差异。例如儿童垂体瘤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长激素瘤可能对身高影响较大,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女性垂体瘤患者泌乳素瘤相对多见,临床表现可能更突出月经紊乱等;有特殊病史如既往有放射性暴露史的人群,患垂体瘤的风险可能增加,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充分评估。对于垂体瘤患者,无论何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