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可从组织学来源、分子特征、部位等方面分类。组织学来源分类包括胶质细胞瘤(如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胚胎性肿瘤,好发儿童)、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脑室系统及脊髓等部位);分子特征分类中胶质母细胞瘤有经典型、间质型、前体细胞型,少突胶质细胞瘤有1p/19q联合缺失型和非1p/19q联合缺失型;部位分类包括大脑半球肿瘤(不同脑叶肿瘤致相应功能受损)、小脑肿瘤(影响平衡协调)、脑室系统肿瘤(致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脊髓肿瘤(致神经传导及相应节段功能障碍)。
一、根据组织学来源分类
(一)胶质细胞瘤
1.星形细胞瘤: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在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好,侵袭性较低。例如,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边界相对清楚的病变,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相对较缓,但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逐渐恶化。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恶性星形细胞瘤):属于高级别胶质瘤,细胞分化差,具有更高的增殖活性和侵袭性,患者病情进展较快,神经系统症状会逐渐加重,预后相对较差。
2.少突胶质细胞瘤:
少突胶质细胞瘤:好发于成人,肿瘤细胞具有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在组织学上可见特征性的“煎蛋样”细胞。低级别少突胶质细胞瘤生长相对缓慢,但高级别的少突胶质细胞瘤同样具有侵袭性,病情进展情况因个体差异和肿瘤分级而异。
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属于高级别肿瘤,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细胞增殖活跃,侵袭性强,患者预后不良因素较多。
3.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且恶性程度最高的原发性恶性脑瘤,好发于成人,多发生于大脑半球。肿瘤细胞高度恶性,生长迅速,弥漫性浸润周围脑组织,患者预后极差,平均生存期较短。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边界不清、伴有坏死和出血的占位病变。
(二)髓母细胞瘤
属于胚胎性肿瘤,好发于儿童,尤其是小脑蚓部,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脑瘤之一。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增殖性,侵袭性较强,容易通过脑脊液播散转移,对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和生存质量影响极大。
(三)室管膜瘤
1.室管膜瘤:可发生于脑室系统及脊髓中央管周围,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低级别室管膜瘤生长相对缓慢,但高级别室管膜瘤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细胞侵袭周围脑组织,患者预后因肿瘤分级和个体情况不同而有差异。
2.间变性室管膜瘤:属于高级别肿瘤,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细胞增殖活跃,侵袭性强,治疗后容易复发。
二、根据分子特征分类
(一)胶质母细胞瘤相关分子分型
1.经典型:具有特定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扩增等情况较为常见,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预后有一定特点。
2.间质型:分子特征上可能与肿瘤的间质成分相关,在肿瘤的血管生成、侵袭等方面有特定表现,患者的预后和治疗反应与其他分型有所不同。
3.前体细胞型:分子特征体现为与神经前体细胞相关的基因表达情况,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侵袭性相对较强,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二)少突胶质细胞瘤相关分子分型
1p/19q联合缺失型:这类肿瘤对放疗和化疗相对敏感,患者的预后通常比无1p/19q联合缺失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患者要好,在治疗选择上有一定优势。
2.非1p/19q联合缺失型:肿瘤的分子特征与1p/19q联合缺失型不同,治疗反应和预后相对较差。
三、根据部位分类
(一)大脑半球肿瘤
可发生于额叶、颞叶、顶叶、枕叶等不同脑叶,不同脑叶的肿瘤会引起相应脑叶功能区域受损的症状,例如额叶肿瘤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运动功能障碍等;颞叶肿瘤可能引起癫痫发作、记忆障碍等。
(二)小脑肿瘤
常见的有髓母细胞瘤、小脑星形细胞瘤等,肿瘤生长在小脑部位会影响患者的平衡、协调功能,导致患者出现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症状。
(三)脑室系统肿瘤
如室管膜瘤等,肿瘤生长在脑室系统内会阻塞脑脊液循环通路,引起脑积水,导致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四)脊髓肿瘤
室管膜瘤等可发生在脊髓部位,会影响脊髓的神经传导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不同节段的脊髓肿瘤会引起相应节段的神经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