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踝肿胀疼痛的原因多样,包括外伤因素如急性扭伤、骨折;炎症性因素如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感染性炎症;血管性因素如静脉回流障碍、淋巴回流受阻;其他因素如全身性疾病(心功能不全、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药物因素、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等。
一、外伤因素
1.急性扭伤:多因行走或运动时脚踝受到过度的扭转、牵拉等外力作用所致。例如在uneven(不平整)的地面行走、进行球类运动时脚部突然扭转等情况。此时脚踝部的韧带、肌肉、关节囊等组织可能发生损伤,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引起肿胀疼痛,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受伤当时可能有明显的疼痛、肿胀、淤血等表现,且受伤部位压痛较为明显。不同年龄人群发生急性扭伤的概率可能因活动方式不同而有差异,儿童可能在玩耍时易发生,老年人因平衡能力下降也较易出现。
2.骨折:外力作用较为严重时可能导致脚踝骨折,如高处坠落、严重的车祸伤等。骨折后除了有明显的肿胀疼痛外,还可能出现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典型表现。不同年龄段骨折的原因和骨折类型可能有所不同,儿童骨折可能多为青枝骨折等,老年人则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
二、炎症性因素
1.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体内尿酸代谢紊乱,尿酸盐沉积在脚踝关节处引发炎症。多见于有高尿酸血症基础的人群,男性相对更易患病,常于夜间或清晨突然发病,疼痛较为剧烈,呈刀割样或撕裂样,同时伴有明显的肿胀、发红,局部温度升高。高嘌呤饮食、饮酒等是常见的诱发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可能增加。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脚踝关节。多呈对称性发病,除了肿胀疼痛外,还可能伴有晨僵现象,即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一般持续1小时以上逐渐缓解。病情会逐渐进展,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发病率相对高于男性。
创伤性关节炎:多因既往脚踝有骨折、脱位等创伤病史,导致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面不平整等,长期磨损后引起关节炎症。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年龄较大、既往有严重脚踝创伤史的人群更易发生。
2.感染性炎症:细菌等病原体感染脚踝部位引起炎症,如化脓性关节炎等。多有局部红、肿、热、痛表现,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可由皮肤破损后细菌入侵或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细菌血行播散至脚踝关节引起,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感染。
三、血管性因素
1.静脉回流障碍: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因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减少、静脉曲张等原因导致。脚踝部位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引起肿胀疼痛,一般为单侧下肢发病,肿胀多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皮肤可能呈暗红色或青紫色,伴有皮温升高。长期卧床的老年人、产后女性等是高危人群。
2.淋巴回流受阻:如淋巴管炎等疾病可导致脚踝淋巴回流受阻,引起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有条索状红线等表现,多因细菌感染累及淋巴管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生。
四、其他因素
1.全身性疾病
心功能不全: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导致体循环淤血,可引起脚踝肿胀疼痛,一般为双侧脚踝对称性肿胀,同时伴有呼吸困难、乏力等心功能不全的其他表现,多见于老年人,有心脏病病史者更易发生。
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等,由于肾功能受损,导致水钠潴留和蛋白丢失,引起脚踝肿胀,可伴有蛋白尿、血尿、血压升高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肾脏疾病的好发年龄有一定差异。
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代谢率降低,水钠潴留,可出现脚踝肿胀疼痛,同时伴有畏寒、乏力、皮肤干燥等表现,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多见。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引起脚踝肿胀作为不良反应,如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可能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引起脚踝水肿、疼痛,一般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出现,停药后可能逐渐缓解,有用药史的人群需考虑此因素。
3.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长期站立或行走会使脚踝部位静脉回流负担加重,尤其是对于一些职业需要长时间站立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容易出现脚踝肿胀疼痛,一般经过休息后可缓解,但长期不注意可能导致慢性肿胀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