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肌腱断裂术后康复指导涵盖不同阶段、注意事项及特殊人群提示。早期(13周)需制动保护、做好伤口护理并进行邻近关节活动;中期(46周)开展保护性活动及物理治疗;后期(7周及以后)强化功能与力量训练。康复要遵循个性化、循序渐进原则,定期复查。特殊人群中,儿童训练注重趣味性且强度适当,老人需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孕妇避免用影响胎儿的方法且控制训练强度。
一、术后不同阶段康复指导
1.早期(术后13周)
制动与保护:手部肌腱断裂术后需使用支具或石膏对手部进行制动,目的是为肌腱愈合创造稳定环境,减少因活动导致肌腱再次断裂风险。此阶段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保持手部固定位置,切勿自行拆除支具或石膏。如年轻好动患者,更需加强对固定重要性的认识。
伤口护理:密切观察伤口情况,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以防感染。医护人员会定期换药,若发现伤口有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对于患有糖尿病等影响伤口愈合疾病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伤口正常愈合。
邻近关节活动:在保证肌腱不受力情况下,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如腕关节、肘关节及肩关节的屈伸、旋转等运动。这些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减轻肿胀。一般建议每个关节每次活动1015次,每天34组。
2.中期(术后46周)
保护性活动:拆除外固定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部的保护性主动活动。先从简单的屈伸动作开始,如手指的轻微屈伸,但要避免暴力活动。活动力度以引起轻微疼痛但能忍受为宜,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34次。这有助于恢复肌腱滑动性,防止肌腱粘连。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声波、蜡疗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加快新陈代谢;超声波具有机械效应、温热效应和理化效应,可促进肌腱愈合;蜡疗利用其温热和机械压迫作用,减轻肿胀,软化瘢痕。具体治疗参数需由专业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
3.后期(术后7周及以后)
强化功能训练:随着肌腱愈合强度增加,逐渐加强手部功能训练。包括抓握练习,可使用握力器、橡皮球等辅助工具,从较轻阻力开始,逐渐增加握力强度,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对指练习,如拇指与其他手指的对指动作,锻炼手指灵活性;精细动作训练,如捏豆子、系纽扣等,提高手部精细操作能力。
力量训练:进行抗阻训练进一步增强手部肌肉力量,如使用弹力带对手指施加阻力进行屈伸运动。训练强度应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二、康复注意事项
1.个性化原则:康复方案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肌腱部位、损伤程度及基础疾病等因素进行个性化制定。如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强度应相对较低,且进展速度要慢;女性患者手部力量相对较弱,训练时应选择合适的训练强度;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在进行力量训练时需更加谨慎,防止骨折。
2.循序渐进:康复训练要遵循由易到难、由轻到重的原则,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切不可急于求成,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腱再次断裂或其他损伤。例如在早期活动阶段,先进行小幅度、低强度活动,随着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幅度和强度。
3.定期复查: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按照医生安排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节点进行复查。通过体格检查、超声等检查手段,评估肌腱愈合情况及康复效果,以便医生及时调整康复方案。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手部肌腱断裂术后康复需更加谨慎。由于儿童骨骼、肌肉仍在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应避免对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训练强度要根据儿童年龄和身体状况适当降低,训练方式尽量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活动,如玩玩具等,提高儿童配合度。家长需密切监督儿童康复过程,防止因儿童好动导致肌腱再次损伤。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康复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康复的影响。例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在进行康复训练时,若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就医。同时,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康复进展速度较慢,患者和家属要有耐心,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康复治疗。
3.孕妇:孕妇手部肌腱断裂术后康复,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腹部压力增加,影响胎儿。在进行康复训练前,需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以便医生制定安全合适的康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