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炎是常见手部疾病,因腱鞘机械性摩擦致慢性无菌性炎性改变,病因有过度劳损(多见于特定人群且随年龄退变风险增)和外伤(曾外伤者恢复中易增风险),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早期轻、活动加剧、不同人群表现异)、局部肿胀(有硬结、不同人群表现异)、活动受限(影响特定工作人群及老年人日常),诊断靠体格检查(触诊、特殊试验)和影像学检查(超声看腱鞘、X线排骨骼病变)。
一、腱鞘炎的定义
腱鞘炎是一种常见的手部疾病,是指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性改变。腱鞘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是保护肌腱的滑液鞘。它分两层包绕着肌腱,两层之间有一空腔即滑液腔,内有腱鞘滑液。内层与肌腱紧密相贴,外层衬于腱纤维鞘里面,共同与骨面结合,具有固定、保护和润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压迫的作用。当手部活动频繁,如长期打字、织毛衣等,肌腱在腱鞘内反复摩擦,就容易引发腱鞘炎。
二、腱鞘炎的病因
1.过度劳损
年龄与生活方式:多见于手工劳动者、打字员、乐器演奏家等人群,这些人群手部活动量较大,尤其是长期重复性的手部动作,会使肌腱与腱鞘之间的摩擦增加。例如,长期从事键盘输入工作的人群,手指频繁地进行屈伸动作,肌腱在腱鞘内不断摩擦,容易导致腱鞘炎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肌腱和腱鞘等组织会逐渐出现退变,也会增加患腱鞘炎的风险,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手部活动时更易出现肌腱与腱鞘的摩擦问题。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患腱鞘炎的概率上没有绝对的明显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定的工作场景中,如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相关的手部频繁活动工作时,可能相对更容易因过度劳损引发腱鞘炎。
2.外伤
病史因素:手部曾有外伤史的人群,如手部骨折、扭伤等,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肌腱与腱鞘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力学关系,从而增加腱鞘炎的发生风险。例如,手部骨折后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复位和康复,肌腱在腱鞘内的滑动就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摩擦增加引发炎症。
三、腱鞘炎的临床表现
1.局部疼痛
疼痛特点:患病部位会出现疼痛,早期可能是轻微的疼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疼痛通常在活动患病手指或手腕时加剧,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再次活动时又会复发。例如,患有屈肌腱腱鞘炎的患者,在弯曲或伸直手指时,会感到手指根部疼痛。
年龄与病史影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会表现为手部的哭闹、不愿活动等情况,家长需要注意观察。有外伤病史的患者,疼痛可能会与外伤后的恢复情况相关联,疼痛的性质和程度可能会受到之前外伤的影响。
2.局部肿胀
肿胀表现:患病部位的腱鞘会出现肿胀,可触摸到局部有隆起的硬结。肿胀程度因人而异,轻度肿胀可能不太明显,严重时肿胀较为显著。例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在桡骨茎突处可摸到硬结,伴有局部肿胀。
不同人群差异:儿童患腱鞘炎时,肿胀可能相对较难察觉,需要家长仔细触摸手部进行判断。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等因素,肿胀消退可能相对较慢,而且肿胀情况可能会影响手部的功能活动。
3.活动受限
活动障碍情况:由于疼痛和腱鞘的炎症,患者会出现手部活动受限的情况。比如,屈肌腱腱鞘炎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指屈伸困难,严重时手指可能会固定在某一姿势,不能正常活动。
生活方式与年龄的影响:对于从事需要精细手部活动工作的人群,如外科医生、刺绣工人等,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老年人本身手部活动灵活性下降,腱鞘炎导致的活动受限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拿东西等都可能受到影响。
四、腱鞘炎的诊断
1.体格检查
医生触诊:医生会通过触诊来检查患病部位,感受是否有硬结、压痛等情况。例如,检查屈肌腱腱鞘炎时,会在手指的掌指关节掌侧摸到硬结,按压时有明显压痛。
特殊试验: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腱鞘炎,会进行特殊的试验。比如,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会进行芬克斯坦试验,患者握拳,拇指埋于掌内,然后使腕关节向尺侧倾斜,若桡骨茎突处出现疼痛,则为阳性,提示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腱鞘的情况,如是否有增厚、积液等。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肌腱与腱鞘的关系,判断炎症的程度,对于早期诊断腱鞘炎有一定的帮助。
X线检查:X线主要用于排除是否有骨骼的病变,如骨折、骨质增生等情况,虽然腱鞘炎本身X线可能无特异性表现,但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导致手部疼痛、活动受限的骨骼疾病。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需要谨慎,尽量减少辐射暴露,但在必要时仍需进行以排除骨骼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