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泛指关节炎性疾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手术等;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累及小关节,有特定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表现,治疗同样涵盖多方面,可通过相关检查鉴别并制定治疗方案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关节炎:是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炎性疾病,病因多样,包括创伤、感染、退化、免疫异常等。例如创伤性关节炎多因关节遭受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像运动员关节多次扭伤后易引发;骨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等导致,随年龄增长、肥胖、劳损等因素发病率升高,是一种退行性病变。
2.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环境因素、免疫紊乱等有关。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某些环境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引起滑膜炎症、增生,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质。
二、临床表现
1.关节炎:
症状表现多样:不同类型关节炎症状有差异,创伤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受伤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骨关节炎常见于膝、髋等负重关节,表现为关节疼痛,初期为轻微钝痛,后逐渐加重,可伴有关节肿胀、畸形、活动时摩擦音等;感染性关节炎多有局部红、肿、热、痛,全身可伴有发热等感染症状。
年龄性别差异:骨关节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男性更易患膝骨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因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损伤等情况相对多见。
2.类风湿关节炎:
典型症状:多累及双手小关节、腕关节等,表现为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明显,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30分钟,活动后可稍有缓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如掌指关节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等,还可伴有发热、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年龄性别特点:发病年龄多在30-50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3倍。
三、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
1.关节炎:
实验室检查:不同类型关节炎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同,创伤性关节炎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指标异常,感染性关节炎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指标;骨关节炎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正常或轻度升高,关节液检查可见关节液黏稠度降低等。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创伤性关节炎有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骨关节炎早期X线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见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和囊性变等;感染性关节炎X线早期可无明显改变,晚期可见关节破坏等。
2.类风湿关节炎: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等是重要的实验室指标,RF阳性率约70%,抗CCP抗体特异性较高,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病情评估等有重要意义,还可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影像学检查:早期X线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可见关节破坏、畸形等,磁共振成像(MRI)对早期滑膜炎症等病变检测更敏感。
四、治疗原则
1.关节炎:
非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相应措施,骨关节炎患者要注意减轻体重、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可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要休息、冷敷等。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炎症,还可根据具体病因使用抗感染药物等,对于严重的骨关节炎等可能需要关节腔注射药物等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关节严重破坏的患者,可考虑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时可考虑,女性患者若符合手术指征也可进行。
2.类风湿关节炎:
非药物治疗:包括休息、关节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关节过度使用,在病情缓解期进行适当的关节功能锻炼,如手指伸展、握拳等动作,女性患者在锻炼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等)、生物制剂等,这些药物可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关节破坏。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女性患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生殖系统等的影响等。
手术治疗:晚期关节畸形严重影响功能的患者可考虑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治疗,手术需综合评估患者全身状况等,年龄较大的患者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等。
总之,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检查及治疗等方面均有不同,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可进行鉴别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