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增高可由颅内占位性病变(肿瘤性病变、血肿)、颅内感染(脑膜炎、脑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脑脊液分泌过多)、脑血流量增加(二氧化碳潴留、高血压)及其他因素(中毒、低氧血症、内分泌功能紊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不同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颅内压增高有不同特点及需注意事项
一、颅内占位性病变
1.肿瘤性病变:颅内各种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等,肿瘤占据颅内空间,导致颅内压增高。肿瘤细胞不断增殖,使颅内容积相对减小,引起颅内压力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脑胶质瘤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表现,随着肿瘤体积增大,颅内压增高症状往往逐渐加重。
2.血肿:颅内出血形成血肿,如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等。血肿占据颅内正常的解剖空间,导致局部颅内压升高。外伤性硬膜外血肿常见于头部外伤后,血液积聚在硬膜外腔,压迫脑组织,迅速引起颅内压增高,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二、颅内感染
1.脑膜炎: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脑膜炎,如细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等。病原体感染后,引起脑膜炎症反应,渗出增多,同时脑脊液循环受阻,导致颅内压升高。以细菌性脑膜炎为例,炎症刺激使脑脊液分泌增加,而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吸收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颅内压增高,患者常出现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脑疝等并发症。
2.脑炎:脑实质受到病原体侵袭发生炎症,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等。炎症导致脑实质水肿,颅内体积增加,引起颅内压增高。脑炎患者除了有发热、意识障碍等表现外,颅内压增高也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可通过腰椎穿刺测脑脊液压力来辅助判断。
三、脑脊液循环障碍
1.脑积水:脑脊液的产生、循环或吸收障碍可引起脑积水,进而导致颅内压增高。交通性脑积水是由于脑脊液吸收障碍引起,例如蛛网膜颗粒粘连等原因,使脑脊液不能正常被吸收,积聚在脑室系统内,导致脑室扩大,颅内压升高。梗阻性脑积水则是因为脑脊液循环通路中存在梗阻部位,如脑室系统内的肿瘤、先天性畸形等阻塞了脑脊液的流动通道,使得脑脊液在梗阻近端积聚,引起颅内压增高,患儿可能出现头颅进行性增大、落日征等表现。
2.脑脊液分泌过多:虽然相对少见,但某些情况下脑脊液分泌过多也可导致颅内压增高,如脉络丛乳头状瘤等疾病,脉络丛过度分泌脑脊液,超过了脑脊液吸收系统的代偿能力,从而引起颅内压升高。
四、脑血流量增加
1.二氧化碳潴留:当机体出现二氧化碳潴留时,会引起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导致颅内压增高。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通气功能障碍,二氧化碳排出减少,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多,进而使颅内压升高。
2.高血压:严重的高血压可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失调,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引起颅内压增高。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脑血管持续处于扩张状态,颅内血容量增多,颅内压随之升高,这也是高血压脑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五、其他因素
1.中毒:某些中毒情况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如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氧的运输和利用,导致脑组织缺氧、水肿,颅内压升高;有机磷农药中毒时,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也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
2.低氧血症:各种原因引起的低氧血症,如呼吸衰竭、严重肺部疾病等,可导致脑组织缺氧、水肿,颅内压升高。低氧血症使脑细胞代谢紊乱,细胞内水肿,进而引起整个脑组织的水肿,颅内压力上升,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相关表现。
3.内分泌功能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可引起黏液性水肿,若累及颅内,也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内分泌功能的异常影响了机体的代谢和组织的渗透压等,进而对颅内压产生影响。
4.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时,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正常排出,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可引起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肝性脑病患者,由于肝脏功能严重受损,体内毒素蓄积,也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颅骨尚未完全骨化,颅内压增高时颅骨有一定的代偿空间,但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囟门等情况;老年人颅内代偿空间相对较小,颅内压增高可能更快出现严重后果,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判断颅内压增高原因时需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妊娠期女性出现颅内压增高时,要特别注意与妊娠相关的因素以及对胎儿的影响,需谨慎评估病因及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