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脑肿瘤是起源于脑内各种组织的新生物,按组织学来源分类包括神经上皮组织肿瘤、脑膜肿瘤等,发病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头颅CT、头颅MRI)和病理学检查。
一、原发性脑肿瘤的定义
原发性脑肿瘤是指起源于脑内各种组织(如神经上皮、脑膜、血管、颅神经、垂体等)的肿瘤,是在脑内细胞异常增殖的新生物。它不同于转移性脑肿瘤,后者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脑内形成的肿瘤。
二、原发性脑肿瘤的分类
(一)按组织学来源分类
1.神经上皮组织肿瘤:
这类肿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细胞等神经上皮组织。其中胶质细胞瘤较为常见,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等。星形细胞瘤根据恶性程度不同又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生长相对缓慢,高级别如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进展快。
神经元-胶质混合性肿瘤,如节细胞胶质瘤等,这类肿瘤相对少见,具有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混合的组织学特征。
2.脑膜肿瘤:
起源于脑膜的细胞,脑膜瘤是其中最常见的类型,多为良性,生长缓慢。其好发于蛛网膜粒相关部位,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不同亚型,如脑膜皮型脑膜瘤、纤维型脑膜瘤等。
3.神经鞘细胞肿瘤:
起源于神经鞘细胞,听神经瘤是较为典型的一种,好发于听神经的前庭神经,多见于成年人,肿瘤较小时可引起听力下降等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导致更多神经功能障碍。
4.垂体前叶肿瘤:
起源于垂体前叶的腺垂体细胞,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类型,根据分泌功能不同可分为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等不同亚型,不同亚型的垂体腺瘤会导致相应的激素异常分泌症状,如泌乳素腺瘤可引起女性月经紊乱、泌乳,男性性功能障碍等。
5.血管性肿瘤:
起源于脑血管的肿瘤,如血管母细胞瘤等,血管母细胞瘤可分为囊性和实性两种类型,多见于小脑部位,具有丰富的血管网。
三、原发性脑肿瘤的发病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不同类型的原发性脑肿瘤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率有所差异。例如,髓母细胞瘤多见于儿童,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是儿童常见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而脑膜瘤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脑膜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二)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原发性脑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其体内存在基因缺陷,患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纤维瘤、视神经胶质瘤等原发性脑肿瘤的风险显著增加;结节性硬化症患者也常并发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等脑部肿瘤。
(三)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原发性脑肿瘤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接触染发剂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可能与脑膜瘤等脑肿瘤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另外,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中,如接受头部放疗的患者在远期发生继发性脑肿瘤的风险增加,职业因素导致长期接触电离辐射的人群,如放射科工作人员等,原发性脑肿瘤发病风险也相对较高。
四、原发性脑肿瘤的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1.颅内压增高症状:
表现为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头痛常为持续性钝痛,清晨时可能加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随着颅内压进一步增高,视神经乳头会出现水肿,影响视力,长期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2.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根据肿瘤所在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肿瘤位于大脑半球,可能导致对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如肢体无力、麻木等;如果肿瘤位于额叶,可能出现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位于颞叶的肿瘤可能引起癫痫发作等症状。如果肿瘤位于小脑,可出现共济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持物不准等。
五、原发性脑肿瘤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检查:
是初步筛查脑肿瘤的常用方法。可以发现颅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脑胶质瘤在CT上多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影,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可伴有周围水肿等表现;脑膜瘤在CT上常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影,多有均匀强化等特征。
2.头颅MRI检查:
对脑肿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它具有多平面成像、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细节,如肿瘤与脑实质、血管等结构的关系,对于鉴别肿瘤的性质、确定肿瘤范围等有重要意义。例如,对于垂体腺瘤,MRI可以很好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向周围侵犯的情况以及对垂体柄的影响等。
(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原发性脑肿瘤的金标准。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或经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特征来明确肿瘤的具体类型、分级等。例如,对于胶质母细胞瘤,病理检查可发现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等恶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