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B族、维生素C缺乏)、微量元素缺乏(如锌、铁缺乏)、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可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常见口腔溃疡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有发病特点)、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失调引发)、局部创伤(刷牙过猛、进食咬伤、义齿摩擦等局部创伤可致)。
一、维生素缺乏
1.维生素B族:
相关情况:维生素B族中的维生素B(核黄素)、维生素B等与口腔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例如,维生素B参与体内生物氧化与能量代谢,还参与细胞的生长代谢,缺乏时可引起口角炎、唇炎、舌炎、口腔溃疡等。有研究表明,口腔溃疡患者中部分存在维生素B水平降低的情况。维生素B缺乏时也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口腔溃疡发生的风险。一般来说,长期挑食、节食、胃肠吸收功能不佳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维生素B族缺乏进而引发口腔溃疡。对于儿童而言,若存在偏食、喂养不当等情况,也易导致维生素B族摄入不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对维生素B族的需求可能相对增加,若摄入不足也可能诱发口腔溃疡。
2.维生素C:
相关情况: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等作用,对维持口腔黏膜的完整性至关重要。缺乏维生素C时,口腔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溃疡等问题。比如,长期摄入新鲜蔬菜水果过少的人,患口腔溃疡的几率可能会升高。老年人由于牙齿咀嚼功能下降等原因,可能蔬菜、水果摄入相对不足,较易缺乏维生素C而引发口腔溃疡。处于孕期的女性,若维生素C摄入不足,也可能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因为孕期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增加。
二、微量元素缺乏
1.锌:
相关情况: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细胞生长、分裂、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锌参与多种酶的合成与激活,对维持口腔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口腔溃疡患者血清和唾液中的锌含量往往低于正常人群。例如,长期素食者、患有胃肠道疾病导致吸收障碍的人群,容易出现锌缺乏。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锌的需求量相对较大,若饮食中锌摄入不足或存在吸收问题,就可能引发口腔溃疡。老年人胃肠功能逐渐减退,锌的吸收利用也会受到一定影响,相对更易缺乏锌而导致口腔溃疡。
2.铁:
相关情况:铁参与体内氧的运输和组织呼吸过程,与口腔黏膜的健康也有关系。缺铁时可能影响口腔黏膜的代谢,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可能性。比如,女性在月经期间失血较多,若铁的补充不足,就容易出现缺铁情况,进而可能引发口腔溃疡。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导致长期贫血的人群,也可能存在铁缺乏,从而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病风险。儿童如果长期挑食、偏食,肉类等富含铁的食物摄入过少,也可能导致铁缺乏,引发口腔溃疡。
三、其他因素
1.免疫因素:
相关情况: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时,可能会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例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时,口腔溃疡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这种情况下,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口腔黏膜等组织,导致溃疡的形成。对于这类人群,除了口腔溃疡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因免疫因素导致的口腔溃疡,但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口腔溃疡在特定人群中有一定的发病特点。比如,白塞病在青壮年人群中相对多见。女性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几率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从而导致因免疫因素引发口腔溃疡的情况在女性中相对更易出现。
2.精神因素:
相关情况: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精神因素可能会诱发口腔溃疡。当人体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会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从而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例如,学生在考试期间、职场人士面临工作压力较大时,口腔溃疡的发生率可能会升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受精神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不同。儿童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的家庭环境或学习压力下,也可能出现口腔溃疡。老年人若长期被一些生活事件困扰,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也容易引发口腔溃疡。女性相对男性可能在面对精神压力时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进而更易因精神因素导致口腔溃疡。
3.局部创伤:
相关情况:口腔内的局部创伤,如刷牙时用力过猛损伤口腔黏膜、进食时咬伤口腔黏膜、佩戴不合适的义齿摩擦口腔黏膜等,都可能导致口腔溃疡。任何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因局部创伤引发口腔溃疡。比如,儿童玩耍时可能不小心咬伤口腔黏膜而导致溃疡;老年人佩戴不合适的假牙,长期摩擦口腔黏膜,也容易引起口腔溃疡。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饮食偏好坚硬食物的人群,更容易因咀嚼硬物损伤口腔黏膜而引发口腔溃疡。有口腔不良修复体的人群,局部创伤导致口腔溃疡的风险也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