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后遗症,包括关节僵硬,因长时间固定、骨痂影响等导致,康复训练可预防;肌肉萎缩,因肢体活动受限所致,需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创伤性关节炎,在骨折累及关节面时发生,早期可保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活动减少、凝血功能异常有关,可通过活动下肢和使用抗凝药物预防;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受血液供应、感染等因素影响,可能需再次手术;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骨髓炎,与无菌操作、免疫力等有关,需严格无菌操作和加强护理。儿童、老年患者及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在不同后遗症的发生和恢复上有各自特点。
一、关节僵硬
关节僵硬是胫腓骨骨折术后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由于骨折后需要长时间固定,关节活动减少,导致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发生粘连,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新生的骨痂也可能影响关节的活动。儿童的骨骼和关节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关节僵硬的恢复相对较好,但如果固定时间过长或康复训练不及时,也可能影响关节的正常发育。老年人本身关节功能就有所减退,术后关节僵硬的发生率较高,且恢复相对较慢。长期缺乏运动的患者,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弹性较差,更容易出现关节僵硬。对于有类风湿关节炎等病史的患者,术后关节僵硬的情况可能会更严重。为预防关节僵硬,术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
二、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主要是因为骨折后肢体活动受限,肌肉长时间得不到有效的收缩和舒张锻炼,导致肌肉纤维变细、肌肉力量下降。年轻患者的肌肉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术后康复不积极,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肌肉萎缩的情况可能会更明显,且恢复难度较大。从事体力劳动或经常运动的患者,术后突然停止活动,肌肉萎缩的速度可能更快。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肌肉萎缩的风险更高,因为神经损伤会影响肌肉的营养供应和神经支配。术后应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等长收缩训练、等张收缩训练等,以预防和减轻肌肉萎缩。
三、创伤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炎常发生于骨折累及关节面的情况。骨折导致关节面不平整,关节在活动时受力不均,长期磨损会引起关节软骨的损伤、退变,进而引发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响声等症状。儿童的关节软骨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如果关节面损伤严重,仍可能影响关节的长期健康。老年患者关节软骨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退变,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几率更高,症状也更明显。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强度较大的患者,关节的负荷较重,更容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有骨关节炎病史的患者,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会增加。对于创伤性关节炎,早期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胫腓骨骨折术后较为严重的后遗症之一。骨折后患者活动减少,下肢血流缓慢,同时创伤会引起机体的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肥胖患者血液黏稠度较高,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流缓慢,也是高危人群。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更容易形成血栓。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更高。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应鼓励患者尽早活动下肢,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
五、骨不连或延迟愈合
骨不连是指骨折经过治疗,超过一般愈合时间,且经再度延长治疗时间仍达不到骨性愈合。延迟愈合则是骨折愈合时间超过正常愈合时间,但仍有愈合的可能。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不足、骨折端分离、感染、患者营养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儿童的骨骼生长活跃,骨折愈合能力较强,但如果骨折损伤严重或存在感染等情况,也可能出现骨不连或延迟愈合。老年患者由于骨质疏松、血液循环较差等原因,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代谢,增加骨不连或延迟愈合的风险。有糖尿病等病史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对于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
六、感染
术后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骨髓炎等。切口感染主要是由于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术后切口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骨髓炎则是细菌侵入骨髓导致的炎症,病情较为严重,治疗周期长。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相对较弱,术后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患者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感染。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的几率增加。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感染的风险。为预防感染,手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要加强切口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