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异常膨出的囊状突起,发生率1%-6%,中老年人易患,不良生活方式增风险;发病机制有先天性结构缺陷及后天血流动力学、动脉硬化等因素;未破裂者多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症状,破裂者有出血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诊断靠头颅CT、MRI/MRA、DSA;治疗分保守、手术(开颅夹闭)、介入(弹簧圈栓塞);预后与是否破裂等有关,预防要控基础病、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基本情况
脑血管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异常膨出形成的囊状突起。它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1%-6%。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这可能与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逐渐老化、弹性下降等因素有关;从性别方面,女性和男性都有发病可能,不过具体的发病比例可能因不同研究有所差异。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血压、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脑血管动脉瘤的发病风险,高血压会使动脉壁承受更大压力,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动脉壁薄弱处膨出形成动脉瘤,吸烟和酗酒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正常功能。
二、发病机制
1.先天性因素:部分脑血管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性的动脉壁结构缺陷引起,比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动脉壁中层平滑肌缺乏或发育不良,使得动脉壁局部承受血流冲击时容易向外膨出形成动脉瘤。
2.后天性因素:
血流动力学因素:长期异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重要诱因,当动脉局部存在血流的湍流、高压等情况时,会对动脉壁产生异常的剪切力,不断冲击动脉壁,导致动脉壁逐渐薄弱并膨出。例如,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处远端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了局部形成动脉瘤的风险。
动脉硬化因素:动脉硬化会使动脉壁弹性减退、内膜受损,动脉壁在血流的压力下容易发生膨出。随着动脉硬化的进展,这种膨出可能逐渐发展为明显的动脉瘤。
三、临床表现
1.未破裂的脑血管动脉瘤:很多未破裂的脑血管动脉瘤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在体检做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动脉瘤的位置等因素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比如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瘤可能会引起眼部症状,如眼球突出、眼睑下垂等。
2.破裂的脑血管动脉瘤:
出血相关症状:最典型的是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常被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出血后血液刺激脑膜,可引起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表现。随着出血量增加,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从嗜睡逐渐发展至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果动脉瘤破裂出血累及周围神经组织,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例如动眼神经受累时会出现一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如果是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可能导致对侧肢体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怀疑脑血管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的首选检查方法,急性期头颅CT可发现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脑出血情况。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未破裂的脑血管动脉瘤,MRI结合MRA可以较好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等情况。MRA是一种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发现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这是诊断脑血管动脉瘤的“金标准”。通过将导管插入动脉,注入造影剂,能够清晰、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的详细形态,包括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精确依据。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情况不适合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能采取保守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等对症支持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例如使用降压药物控制患者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减少再出血的风险;使用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手术治疗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通过开颅手术,找到动脉瘤,然后用动脉瘤夹将动脉瘤夹闭,阻断动脉瘤的血流,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手术方式适用于合适的动脉瘤患者,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位置深、形态复杂的动脉瘤。
3.介入治疗
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通过血管介入的方法,将微导管放置到动脉瘤内,然后填入弹簧圈,使动脉瘤内形成血栓,从而闭塞动脉瘤,防止破裂出血。这种方法相对创伤较小,对于合适的动脉瘤患者是重要的治疗选择之一。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脑血管动脉瘤无论是破裂还是未破裂,预后情况有所不同。未破裂的脑血管动脉瘤如果能及时发现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而破裂的脑血管动脉瘤预后较差,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即使经过治疗,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等后遗症,如偏瘫、认知障碍等。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动脉瘤的大小、位置、是否破裂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
2.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及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戒烟限酒,减少吸烟和酗酒对血管内皮的损伤。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A或MRA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血管动脉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