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级别胶质瘤常见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有癫痫发作、神经功能缺损(包括运动、感觉、语言障碍等)及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不同人群症状有特点,儿童易现颅内压增高、生长发育及智力受影响等,老年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不同性别症状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但肿瘤发生部位可能有倾向;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对已患患者症状影响较小,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人群患低级别胶质瘤时症状需仔细鉴别。
一、低级别胶质瘤的常见症状
低级别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生长相对缓慢,其症状表现因肿瘤的部位、大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如下:
(一)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1.癫痫发作:是低级别胶质瘤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如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等。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的异常放电导致大脑神经元的不正常兴奋。例如,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单纯部分性发作,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不自主抽动;也可能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等。不同部位的肿瘤引发癫痫的概率和发作形式可能略有差异,如额叶等部位的肿瘤相对更容易引起癫痫发作。
2.神经功能缺损
运动功能障碍:若肿瘤位于大脑运动区附近,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肢体无力、运动不协调等症状。比如肿瘤影响左侧大脑运动区,可能引起右侧肢体的力量减弱,患者在行走、拿取物品等日常活动中会受到影响,严重时可能出现肢体瘫痪。
感觉障碍:当肿瘤累及感觉传导通路相关区域时,患者可出现感觉异常,如肢体的麻木、刺痛等感觉。例如,触觉、痛觉等感觉的减退或异常感知,这会影响患者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知和日常的生活质量。
语言障碍:若肿瘤位于语言中枢区域,如优势半球的额叶、颞叶等部位,可导致患者出现语言相关问题,如运动性失语(能理解他人语言,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感觉性失语(能流利说话,但不能理解他人语言)等。
(二)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1.头痛:是低级别胶质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间歇性头痛,随着肿瘤的生长,头痛可能逐渐加重。头痛的原因主要是肿瘤占位效应引起颅内压升高,牵拉颅内的痛敏结构所致。头痛的部位并不固定,可能与肿瘤所在的部位有关,如额叶肿瘤可能引起前额部头痛,颞叶肿瘤可能引起颞部头痛等。
2.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在头痛剧烈时容易出现。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导致的。呕吐一般不伴有恶心的先兆,与饮食无关。
3.视力障碍:当肿瘤导致颅内压升高,压迫视神经或其传导通路时,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视力障碍表现。例如,患者可能逐渐发现看东西模糊,或者视野的某一部分出现缺失,如双颞侧偏盲等情况。
二、不同人群低级别胶质瘤症状的特点
(一)儿童患者
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这是因为儿童的颅缝尚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颅腔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扩张,从而使头痛等症状相对不那么典型。此外,儿童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情况,因为肿瘤可能影响儿童大脑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例如,下丘脑-垂体区域的低级别胶质瘤可能导致儿童内分泌紊乱,出现生长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影响身高的增长等。
(二)老年患者
老年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由于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脑萎缩等,肿瘤引起的症状可能被这些基础疾病所掩盖。老年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反应迟钝等,而癫痫发作等症状相对较少见。另外,老年患者的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也可能不如中青年患者明显,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诊断的延迟。
(三)不同性别患者
一般来说,低级别胶质瘤在不同性别上的症状表现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可能在肿瘤发生的部位上有一定的倾向。例如,某些部位的肿瘤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生率略有不同,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症状本身主要还是与肿瘤的具体位置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有关。
三、生活方式与低级别胶质瘤症状的关系
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低级别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但对于已患低级别胶质瘤的患者,生活方式对症状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然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使患者的身体状态变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重症状带来的不适。例如,长期缺乏运动、过度劳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患者体质下降,在面对低级别胶质瘤相关症状时,如身体的乏力等情况,可能会感觉更加不适。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合理作息、均衡饮食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身体抵抗力和整体健康状况,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疾病带来的一些负面感受,但并不能改变肿瘤本身导致的症状本质。
四、有病史人群低级别胶质瘤症状的特点
对于有神经系统相关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其他脑部疾病史的患者,患低级别胶质瘤时的症状可能会与单纯无基础病史的人群有所不同。例如,既往有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出现低级别胶质瘤相关症状时,可能需要更仔细地鉴别是原有疾病复发还是新出现的低级别胶质瘤引起的症状。因为两种疾病可能有一些相似的表现,如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等,这就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如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病因,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避免因混淆而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