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即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病因与病理、症状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方向等。
1.病因与病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破坏;风湿性关节炎则由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主要累及大关节滑膜,通常不造成永久性关节损伤。
2.症状特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呈对称性、持续性小关节(如腕、掌指关节)疼痛,晨僵明显(常>1小时),晚期可出现关节畸形;风湿性关节炎以游走性大关节(如膝、踝、肘)红肿热痛为主,晨僵短暂(<30分钟),且症状可随感染控制而完全缓解,极少遗留畸形。
3.实验室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常阳性,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升高;风湿性关节炎则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滴度升高为特征,RF通常阴性。
4.治疗方向
类风湿性关节炎需长期使用甲氨蝶呤控制炎症;风湿性关节炎以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抗生素消除链球菌感染为主,配合布洛芬、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