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病群体与诱因、关节受累特点、实验室与并发症、病程与治疗重点等方面存在区别。
1.发病群体与诱因
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常继发于咽喉部链球菌感染后1-4周,寒冷、潮湿环境易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30-50岁女性,与遗传易感性(如HLA-DRB1基因)、环境触发(如微生物感染)相关,无明确前驱感染史。
2.关节受累特点
风湿性关节炎以大关节(膝、肘、肩)游走性疼痛为典型,单个关节症状持续数天,可自行缓解,无晨僵或仅短暂晨僵;类风湿关节炎则以手足小关节(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对称性肿胀为首发,晨僵持续1小时以上,关节症状逐渐加重,易累及颈椎,极少侵犯远端指间关节。
3.实验室与并发症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血沉、C反应蛋白急性期显著升高,可伴心脏炎(如心肌炎、心内膜炎);类风湿关节炎多伴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阳性,常合并肺间质病变、贫血,晚期可出现关节外表现(如类风湿结节)。
4.病程与治疗重点
风湿性关节炎为急性自限性疾病,抗感染+短期抗炎治疗即可控制,不遗留关节畸形;类风湿关节炎呈慢性进展,需长期免疫调节治疗,若延误治疗,会导致关节骨侵蚀和功能丧失,致残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