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区别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本质与病因、关节受累特征、实验室与影像学、治疗与预后。
1.本质与病因
骨关节炎属退行性疾病,因关节软骨长期磨损、退化引起,如同机器零件老化,与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关节损伤密切相关,无明确免疫异常。
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关节滑膜,引发慢性炎症,与遗传(如HLA-DRB1基因)、环境因素相关,30-50岁女性高发。
2.关节受累特征
骨关节炎多累及负重关节(膝、髋、脊柱)及远端指间关节,呈非对称性,晨起僵硬短(<30分钟),活动后缓解,可伴骨赘(骨刺)形成。
类风湿关节炎以手足小关节(掌指、腕关节)对称性受累为主,晨僵长达1小时以上,活动后加重,常伴关节肿胀、畸形(如关节半脱位),极少累及远端指间关节。
3.实验室与影像学
骨关节炎炎症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多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X线可见软骨下骨硬化、关节间隙狭窄、骨刺。
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指标升高,类风湿因子、抗CCP抗体常阳性;X线早期示关节滑膜增厚,晚期见骨侵蚀、关节畸形。
4.治疗与预后
骨关节炎以保护关节(减重、康复锻炼)和对症止痛为主,延缓软骨退变,一般不致残。
类风湿关节炎需长期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控制免疫炎症,不及时治疗会持续破坏关节,导致功能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