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
脚后跟痛风发作时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常描述为刀割样、咬噬样或烧灼样疼痛,疼痛程度随病情发作逐渐加剧,在发作数小时内可达到高峰,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和休息。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缓解,但在痛风发作的间歇期,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痛风可能会反复发作,且发作频率可能会逐渐增加,疼痛程度也可能会逐渐加重。
2、肿胀
脚后跟痛风发作时,局部肿胀较为明显,肿胀的范围通常以疼痛部位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可导致整个脚后跟或部分足跟区域明显隆起,皮肤表面张力增加。肿胀部位的皮肤颜色可能会变红,呈现出暗红色或紫红色,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血管扩张、充血所致。同时,皮肤温度也会升高,触摸时可感觉到明显的温热感。
3、皮肤表现
在痛风发作初期,脚后跟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发红的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颜色可能会逐渐加深,变为暗红色或紫红色。在痛风缓解期,皮肤颜色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可能会留下色素沉着。部分患者在痛风发作期间或缓解期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这可能与局部炎症刺激、皮肤干燥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患者应避免搔抓皮肤,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导致感染。
4、活动受限
由于疼痛和肿胀,患者在痛风发作期间行走时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和不适,导致行走困难,甚至无法正常行走。患者可能会出现跛行、步态不稳等情况,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脚后跟痛风可累及踝关节、跟腱等部位,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在尝试活动踝关节或屈伸跟腱时,会感到疼痛加剧,活动范围明显减小。
对于肥胖的脚后跟痛风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减轻体重,以降低血尿酸水平,减少痛风发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