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关节炎区别较大,主要表现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定义与发病机制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相关。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某些基因位点的携带会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如感染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引发炎症,逐渐出现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造成关节结构破坏。好发于30-50岁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3倍。
风湿关节炎一般指风湿热引起的关节炎,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发生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在关节等部位引起炎症。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如扁桃体炎等,性别差异相对不似类风湿关节炎明显。
2.临床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多呈对称性、多关节受累,常见受累关节为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等。早期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压痛,晨僵较为常见,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大于1小时,活动后可减轻。随着病情进展,关节畸形逐渐出现,如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还可能累及关节外器官,如出现类风湿结节、肺间质病变、心包炎等。
风湿关节炎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多发性大关节炎,常见累及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但一般不遗留关节畸形,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可完全恢复。同时,患者多伴有发热、环形红斑、皮下结节、舞蹈病等关节外表现。
3.实验室检查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RF)是常用检测指标,约70%-80%的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不是特异性指标,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出现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阳性率约60%-70%,且与病情活动、关节破坏等相关。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常升高,提示炎症活动。
对于风湿关节炎,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是重要指标,一般患者ASO滴度常>500U。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也会升高,但幅度相对类风湿关节炎可能稍低,且随着病情控制,这些指标可恢复正常。
4.影像学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X线检查早期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端骨质疏松;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侵蚀破坏、关节半脱位等;晚期可见关节完全强直。磁共振成像(MRI)在早期可发现滑膜增厚、骨髓水肿等病变,比X线更能早期发现关节病变。
风湿关节炎X线检查早期多无明显异常,晚期主要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消退后的改变,一般无关节面侵蚀破坏及关节畸形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