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与感染、食物、药物等相关的小血管炎好发于儿童青少年,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皮肤紫癜等为典型表现,依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诊断,需去除致病因素,单纯皮肤型用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肾型等可能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通过性接触等传播分三期有硬下疳、梅毒疹等表现,靠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结合病史诊断,早期用青霉素等抗生素遵循早期足量规范原则且治疗后需定期随访。
一、过敏性紫癜
1.定义与病因: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小血管炎,病因与感染(如链球菌等)、食物(鱼虾等)、药物、花粉、虫咬等因素相关,机体对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引发紫癜、出血等。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2.临床表现: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前驱症状,皮肤紫癜为典型表现,多见于下肢、臀部,对称分布、分批出现,可伴腹痛、关节痛、血尿、蛋白尿等,分为皮肤型、腹型、关节型、肾型及混合型。
3.诊断方法: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结合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排除其他血管炎等疾病。
4.治疗原则:去除致病因素,单纯皮肤型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肾型等可能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二、梅毒
1.定义与病因: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母婴、血液传播,螺旋体侵入人体后致多系统损害。
2.临床表现:按病程分一期、二期、三期梅毒。一期表现为生殖器硬下疳;二期出现皮肤黏膜损害(梅毒疹等)、全身症状(发热、头痛等);三期累及心血管、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出现相应严重表现。
3.诊断方法:依靠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查(如RPR、TPPA等),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诊断。
4.治疗原则:早期梅毒用青霉素等抗生素,遵循早期、足量、规范原则,不同期别治疗方案有异,治疗后需定期随访。